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县高级农艺师先进事迹材料

又是一年春耕忙。77岁高龄的*县老科协顾问、原县政协副主席、高级农艺师*再次来到西六家子乡三河村,指导农民科学种田。人们见到“刘财神”,争着抢着往家请。

去年,*同*县老科协的同志在西六家子乡三河村搞科技示范点。他拿出自己的工资和积蓄6000元,引进11种作物36个新品种。他自带行李,吃住在村里,以五十年代的老传统老作风传播二十一世纪的新技术。采用农研会的组织形式,搞群众性科学试验。一年中,办大型科技培训班五次,常年指导到田间地头。使全村农业获得大丰收,平均亩效益达1000元。农民蔡德富在*的具体指导下,98亩地收入70000多元,四口之家兴高采烈地跨进了“小康社会”。

*1948年参加革命,一直从事农业科技工作,先后担任*县政府农业科副科长、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五十年代,因为推广棉花新品种新技术获大面积丰收而成为远近闻名的“棉花刘”。七十年代,他抓棉花生产,创造了亩产皮棉超百斤的纪录,受到了国务院棉花办的表扬,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八十年代,获得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先后三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983年起担任*县政协副主席直至1992年退届。

*1989年离休后,特别是从政协副主席的岗位上退下来后,没在家里享清福。尤其是1996年起,先后担任了县老科协副主席、顾问,每年都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到农村去,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办培训班讲课,到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十几年来,他先后主持了*县甜菜高产高糖、棉花高产栽培、烤烟生产等农业科技项目的开发,均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几十年来,*历经坎坷,屡遭磨难,但他对党忠心耿耿,始终不渝。五十年代后期,他被打成“右派”,劳改三年。文化大革命中,又被“专政”,下放农村劳动。但他走到哪里,就学习到哪里,把农业科技传播到哪里。他说:“母亲错打了儿子两巴掌,儿子怎么能记恨在心。”1995年,他以近古稀之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激动地赋诗言志:“五十年代心愿,九十年代佳音,夙愿终以遂。老骥伏枥,志在‘四化’当尖兵。”

1997年至1998年,一年多的时间里,*的老伴、儿子、女婿相继去世。他强忍着巨大的悲痛,照常工作,坚持出席春播现场会、赶科普大集,坚持下乡讲课培训、搞科技推广,人们无不为之动容。去年春季,他患上了末稍神经麻痹,双手不能写字,他就口述让儿媳记录,然后打印出来,讲课时发给农民。多年来,他亲手编写的农业科技资料达百万字之多,全部无偿印发下去。他说,“共产党员要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做‘三个代表’的忠诚实践者。”

*几十年如一日,奋战在农业科技推广第一线,为当地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离休后,解甲未下鞍,不知疲倦地播撒农业科技火种,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人们称他为“刘财神”、“刘丰收”、“老刘科思”。几年来,他多次受到省市老科协的表彰,还荣获了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获得了国家老龄委、全国总工会、民政部、劳动人事部、国家科委联合颁发的金质奖章。

大地守望者——*县原政协副主席、高级农艺师*心系“三农”的故事

夕阳唱晚

题记:*一辈子不会打麻将玩扑克,也不爱旅游休闲,不单是在他在岗的日子里,离休后依然如此。他更不图安逸享受,不崇拜金钱,他一生的乐趣和追求,全在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民增收上。五十六年中,他走的是乡间的土路,住的是农家炕头,吃的是粗茶淡饭,还搭进去不少钱。已逾古稀之年的*仍痴情于农业生产,分文不挣却依然乐此不疲。如果读懂*的大半生,就能明白一个道理:人生价值的衡量尺度,不在于个人利益的得与失,而在于能否为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利益发光发热。


(未完,全文共9534字,当前显示148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