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乡村振兴下村庄公共文化思考

[摘要]乡风文明培育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基础,是衡量乡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公共文化活动是构建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能够促进村民现代化意识的提升,增强村庄共同体的凝聚力,进而缩小城乡之间差距。以鲁西地区孙路口村为例,利用社会调查方法,调研改革开放以来孙路口村公共文化活动变化情况,分析其由盛转衰的原因,进而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建北方乡村公共文化活动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庄;公共文化活动;孙路口村

一、引言

为加快提高我国农村的现代化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目标。在总目标中“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是衡量乡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但是,在人们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乡村精神文化建设则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新时期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内涵建设,培育和发展乡风文明是需要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公共文化活动是构建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营造良好的农村社会文化环境,建设好农村公共文化活动,提高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水平,能够促进村民现代化意识的提升,增强村庄共同体的凝聚力,进而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当前学界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已经将研究目光投入到乡村公共空间、公共文化建设等领域。如:《我国乡村社区公共空间研究现状与思考》提出“公共空间是乡村社区的核心部分,它既包含了物质空间,又承载着具有生活性、文化性和政治性的公共活动。”[1](p128)《乡村振兴视野下村庄公共空间的萎缩及解释》认为,“生活在村庄中形成的村庄公共空间是影响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推进的社会基础”,包括公共活动、公共场所和公共权威三部分。[2](p83)《公民权视角下对于我国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思考》,从保障广大农民群众文化权利的角度论述了加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3](p4)但是,综观目前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专门涉及村庄公共文化活动这一主题的研究较少。当前学界对于公共文化活动没有统一的定义,笔者认为应该具备以下要素:一是公共场所,是乡村居民自由聚集、交流信息和日常活动的地方,如田间地头、农贸集市和打谷场等等;二是公共群体,参与主体超出个人及家庭范畴,是具有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邻里乡亲;三是公共活动,村民集体参与,活动内容具有生活性、文化性和政治性。费孝通先生表示,乡村社会的居民在辛苦劳动之后聚集起来开展必要的休闲娱乐活动,放松了心情,身体得到了休息,同时增加了家庭间的互动交流,增进了居民间的感情;遇到一些重要节庆,社区之间进行的交流互动,既有利于区域内社区影响力的提升,又有利于乡村经济的发展。[4](p88)由村庄公共文化活动而形成的乡村温馨画面是维系乡村生活世界的独特风景,是留住乡愁、寄托乡情的纽带。改革开放以来,鲁西地区孙路口村的公共文化活动发生了很大变化,经历了一个“丰富-式微-凋敝”的逐渐下行的过程。这一变化显示,1978年以后,受国家乡村政策重心转移、市场经济冲击的影响,孙路口村民众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改变,公共参与理念不断弱化,使公共文化活动由盛转衰。社会发展大背景下,孙路口村公共文化活动的变迁将对其乡风文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孙路口村公共文化活动变化过程进行了详细调研,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其由盛转衰的原因,继而根据孙路口村这一案例,对市场经济社会条件下重建北方乡村公共文化活动进行有益的探讨,并提出进一步的思考和建议。

二、孙路口村公共文化活动的变化


(未完,全文共9890字,当前显示148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