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诗之境界,何以“见”得】 境界之诗

“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是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克罗齐语)“情趣”和“意象”相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就是诗的境界。朱光潜先生说:“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要紧。”见到诗的境界,就是把诗描绘的意象呈现于心中、眼前,然后以情悟情,以心契心。细读《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古诗教学的目标要求,可以望见“大体把握诗意”是学诗的基础,“想像情境,体会情感”即见到诗的境界,是学诗之关键和目标。古诗词创造年代久远,文化、社会背景、语言风格与现代差异甚大,何以引导学生“见”到一种诗的境界呢。

一、借想像,在还原意象中“见”诗境

“诗的境界在刹那间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如何引导学生将古诗词的语言符号在大脑中转换成具体可感、立体灵动的意象,窥见“终古”、“大千”、“无限”呢。需要借助想像,在想像中还原意象,培养思维,发展语言。想像既是手段,又是目标,但很多时候效果不尽人意,常常为想像而想像,见到的画面单薄,缺乏立体感、丰富感、灵动感,学生在画境外徘徊,窥察不到诗人的情思。朱光潜说:“读诗和作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美备。”如何架设桥梁,引发学生周密的思考,丰富的联想,是值得探究的。不妨从两个方面考虑,以助学生想像,使所见境界渐臻完备。

(一)巧设桥梁,引发想像

1.音乐渲染,入情显象

读诗是需要背景的。


(未完,全文共2379字,当前显示63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