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忆故人 “八仙”后人巧聚京城忆故人

“台湾南美会要来北京台湾会馆办展,交流后意外发现他们创会会长是‘八仙’之一,正好我知道北京也有好几位‘八仙’后人,就把这情况给两边一说,大家都觉得这是缘分,一定要见面聊聊,我们也特别开心。”北京台联副会长郑大说。这是本刊记者5月初到台湾会馆走访时获悉的消息。

5月12日,两岸部分“八仙”及当年故旧好友的后人,于“台湾南美会60周年北京特展”前夕,汇聚北京台湾会馆,追思历史,缅怀故人,执手言欢,互叙乡情,共谱两岸艺坛新佳话。“八仙”称谓之由来

日据时期,台湾一群有为文人因不满日人统治,躲避抓兵、征夫,同时也因心向祖国,寻求真理,陆续辗转过海来至北平,在北平师范大学等高校以教书为业。这些有家难归的人,每逢假日常常聚在一起,聚餐、谈天,忆家乡、抒感想。他们时而弹琴唱歌、吟诗作画,时而相顾无言、默默不语,以此排遣心中苦闷,互相安抚。

众人虽身处异乡,但相互帮衬提携,各自发奋努力,在文学、艺术、教育、音乐、体育等领域多有建树,其中不乏成就卓著者。诸人为:柯政和、张我军、洪炎秋、江文也、张深切、郭柏川、张秋海、林朝权,恰合“各显其能”仙人之数。某日聚会时,因他们之中年龄最长的柯政和说,我们这些人,就像“八仙过海”,大家在文学、音乐、体育上富有专长,就“各显其能”吧。一句戏言,遂留下“八仙”之美谈。

1945年,台湾光复。“八仙”奔走相告,互传喜讯。之后,他们有的回到家乡,有的留在大陆,有的到了台湾又返回大陆。

追忆历史述说乡情

座谈会在“八仙”之一、作曲家江文也的《在台湾高山地带》组曲中拉开序幕,江文也的外孙、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杨一晨和他的妻子、同学共同演奏了这首美妙的曲子。杨一晨说:“在‘八仙’后人齐聚的时候,我们能够作为一个演奏者演奏这个曲目,相信这是对‘八仙’们最好的慰藉,因为人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后人的认可。”这一席话一下子将交流的气氛提升了上来。


(未完,全文共2556字,当前显示79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