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集萃:集萃
别等到“被动”时才尊重民意新华每日电讯刊文说,最近,一些地方项目建设时考虑欠妥,引发民众关于环境污染风险的担忧,甚至导致了抗议冲突。在强大的民意面前,项目最终都被紧急叫停。尽管民意在最后得到了尊重,但值得反思的是,如果总是以把事情弄大、弄出社会影响,作为增重的砝码,维权就会成为一场很高风险的游戏,而这种风险,本是很不必要的。试问:既然中国社会对于环境污染已经有一种非常紧张的情绪,为什么在重大涉及环境污染的项目决策之前,不能通过公开征求意见等方式,释放民众的参与热情,反而总要捂着盖着,让你什么也不知道,让矛盾封到箱子里膨胀、发酵,让负面情绪不停做大,直到迅捷激发,产生破坏性力量,才不得不在民众大范围反对面前,低下高傲的头颅,俯下身来听听民怨、让让步。
一次次事件,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参与”的价值。为什么直路放在哪里,有些人总不愿意主动去走,非要走这种被动的弯路。或许从骨子里,有些地方官员还有一种“愚民思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觉得老百姓只要跟着走就行了,至于怎么决策、怎么发展经济,你不必要知道,总觉得可以完全代替民众关门决策、拍脑门决策;而与其对应的考核,常常只以经济指标gdp为关键标准,发展方式、民主水平,并没有充分吸纳进来,于是便可以不惜代价地以污染换gdp,只要经济上去了,什么都能上去。
(未完,全文共2015字,当前显示56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