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冷场”同样美丽:冷场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给沉闷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琅琅的读书声、此起彼伏的讨论声不绝于耳。其实这样本无可厚非,但做任何事情都会过犹不及。我们看到执教者和评课者为了追求“发言踊跃”,而忽视了热闹的背后的思维的肤浅;为了实现“自主发现”,而忽视自主背后掩盖着学生的被动;为了到达“课堂气氛活跃”,而忽视对文本的静思默想。因为一旦课堂上出现必要、适度的片刻“沉默”,就往往会被贬为“出现冷场”。而所有这一切都使学生鲜有静思默想的时刻,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事实上,学习是一种心智的活动过程,是一种个体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学生和文本自身进行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通过学生对课文的深入透彻的理解,对文章语言的细致品位与揣摩完成的,而这种对话是也往往是在学生的静思默想中进行的。

一、对话前静思默想,为有效对话积累谈资

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诸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等等。其中,最核心的对话关系应该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对话前的静思默想能给学生留有亲近文本、展开对话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与文本“零距离”接触,默读文本,品味文本。学生在与文本交流过程中静思默想,更能使学生从文本的字、词、句中去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与作者的心灵的对话,从而得到独特了理解。这样“冷场”可以为其他形式对话的有效进行提供必要的保障。

许多特级教师早已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宁鸿彬教《皇帝的新装》用了十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勾画、思考。程翔在教《〈名人传〉序》时,简短开场白后,就让学生默读全文,要求“基本上看懂的请举手”,结果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所以程老师又让学生再读全文。这十几分钟的时间可能让很多教师舍不得:我有精彩的环节要展示,有精妙的讲析要表述……可这些都比不上这十几分钟的静默,因为它让学生获得了静心阅读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这十几分钟的静默,绝不是教学行为的静止,而在安静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智慧在萌芽,思维在发展。清华附中的特级教师韩军就曾经撰文介绍其教学《药》的过程:第一节课,几乎不提任何要求,就让学生自己默读,并且课后学生还要反复默读;第二节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并达到深入透彻地理解文本的程度。


(未完,全文共3601字,当前显示98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