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草根“拍客”的文化盛典:茅草根收购价格

随着九十年代初期dv引入中国,经过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影像从神坛走向大众,日益增多的民间影像成为人们精神交流的形态和载体。尤其是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公民意识的觉醒,从精英表达到草根“拍客”的创作,从最朴素的客观记录到经典的艺术创作,从小众的人际传播到三网融合时代的大众传播,民间影像创作与发展显示着其独特的差异性与生命力。在刚刚结束的中国,西安国际民间影像节的评奖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一大批反映我国社会发展、时代变化的民间影像脱颖而出,他们讴歌时代、关注环保、保护弱小、提倡法制。在参加评比的三千多部纪实类、文艺类、动漫类、旅游类、婚庆类、家庭类、公益广告类、新闻类等8类作品中,涉及到了全国所有的省份,有300多家电视台,100多家影视公司和70多所大学参加了这次民间影像大赛;其中独立制片人的作品占了10%以上。

在这些节目中,纪实类作品将近2000部,外国节目80多部。这里既有主流媒体提供的大制作纪录片,也有农民选送的dv片段;既有独立制作人创作的作品,也有71所大学选送的个性化作业:既有欧美国家的专业制作,也有亚洲国家的广泛参与。甚至有70多岁的老人,退休的副省级干部,以及6、7岁的儿童都拿起了dv进行创作。可以说,中国民间影像的草根“拍客”风起云涌,大有“浪潮汹涌现象”。总结起来在创作上有这样几个特点:宏观形态转化为微观形态;宣教形态转化为平民形态;意识形态转化为故事形态:故事形态转化为视觉形态;单一形态转化为多元形态;声音形态转化为影像形态;人物叙事转化为故事叙事;领导为本转化为以民为本;自我语境转化为他人语境;官方语境转化为民间语境。

民间影像的浪潮现象

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每一次技术革新,最终总会带来人们在意识和观念上的更新,进而对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产生深远影响。dv诞生在数字化时代,以技术为起点,带来的冲击却远远超越了技术的界限,而深刻地打上了社会文化的烙印。正如传播学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说过:“我们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此言深刻地揭示了媒介作为一种技术成果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而类似于此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将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今天,中国西安国际民间影像节的诞生,无疑给我们搭建了一个硕大的、面向大众的创作平台,dv“拍客”从简单的影像纪录,开始走向艺术化创作的舞台,他们的作品也一定会_从dv走向tv。

在这次征集到的节目中,最为显眼的是人类学纪录片。大家知道,人类学纪录片是行进中的影像,是需要不断的纪录;不断的纪录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在这次获奖的节目中,有的纪录片拍摄了一年两年,有的拍摄了五年,甚至有的纪录片10年之后还在纪录。其中云南千溪影视有限公司的《蜕变》,陕西电视台的《血社火》,戴光禄先生的(原云南省副省长)《开会了》,广东台山电视台的《白地纳西人》,广西电视台的《大家庭》、《我的珠穆朗玛》,刘海平先生的《大师的中国梦》,南京广播电视集团的《倭肯河老人和船》,武警交通指挥部的《海拔4663》,李斌先生的《麦子黄了》等等,都是进行了多年的纪录拍摄。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不同的视角全方位地展示了新中国61年的巨大变化,节目中的人类学价值和那些催人泪下的人物故事,都将里程碑以的永远留在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录片影像志里。我们为那些从事人类学纪录片创作的人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未完,全文共6687字,当前显示140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