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青海古韵】青海古韵装横公司

共和县。伏俟城从西宁出发,三个多小时的车程即可抵达青海湖。透过车窗,远远地见到灿烂的油菜花簇拥中的青海湖,烟雨空�,水天一色,并没有感到多少新奇。然而,来到青海湖近前时,却冷不丁地心灵一颤,油然生出不少的敬意与感叹。

青海湖古称西海,藏语称“错温布”,意为“青色的海”,蒙古语称“库库诺尔”,意为“蓝色的海洋”,表达的都是古人对其浩瀚的面积和鲜明的色彩的景仰。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世界屋脊上的山山水水一般都有自己的个性,青海湖也不例外,温柔而又剽悍。风和日丽的时候,温柔的青海湖把蓝天和白云都轻轻地拥揽在怀中,静谧安详,美如画卷;风雨齐来的时候,剽悍的青海湖展露出大海一样粗犷勇猛的本性,乌云密布,波涛汹涌。

徜徉在青海湖畔,扑入视野的不仅仅是它如梦如幻、奇特壮观的自然景色,更有那永远也抹不去的历史痕迹。

青海湖的景色是美丽的。一望无际的湖水,蓝得纯净,蓝得优雅,蓝得深不可测,蓝得脉脉含情,就像一面精致典雅的宝镜,就像一颗晶莹剔透的蓝宝石。盛夏时节,万里无云,纤尘不染的清波在太阳照耀下波光粼粼、明艳生辉。乘一叶小舟徜徉湖上,身后尽是雪白的浪花。极目远眺,是广袤平坦的草原,大片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开得正欢,浮云般的羊群、棕黑相间的牦牛星星点点地散布在青草与野花丛中。不时有牧民骑着骏马悠然地从草原深处缓缓而来。那种空旷、那种美妙让人心醉神迷,恍如梦境。

青海湖的历史是悠久的。远在1世纪初,汉平帝年间,王莽秉政,将大批汉人迁徙至青海湖畔,揭开了青海湖文明史的序幕。从此,一幕幕历史活剧在这里上演,其中,最动人心弦的莫过于吐谷浑王朝了。公元3世纪,居住在东北的吐谷浑部开始向西北地区发展,至6世纪,吐谷浑势力强盛,在青海湖一带建立起强大的吐谷浑王朝,定都伏俟城,意为“王者之城”。吐谷浑王朝前后绵延350多年,最后亡于吐蕃。此后,青海湖畔逐步形成了以藏族文化为主体的藏、蒙、汉、回等多民族和睦相处、杂居融会的格局。

吐谷浑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这个由白山黑水之间起步,千里跋涉、辗转迁徙到青藏高原的鲜卑人建立的草原王朝创造了诸多奇迹:350多年的历史开创了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最长的记录,成就了丝绸之路南道几个世纪的繁华,培育了中国历史上闻名遐迩的千里马“青海骢”……1600多年前,吐谷浑在神奇而瑰丽的青藏高原上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却又令人扼腕叹息的历史长歌。

令人遗憾的是,在浩如烟海的史书中,关于吐谷浑王朝的信息寥寥无几,素来是历史研究的空白和盲点。在青海湖畔,我花费了不少的时间进行历史的寻找,寻找那曾经强盛的草原王国吐谷浑的遗迹、遗物和遗风。想要走进一个已经完全被历史烟尘遮掩起来的王国的历史,最感性的方式便是进入它的都城。

沿青海湖西行不远,就是伏俟古城遗址,这个在历史上声名显赫的“王者之城”,现在属共和县管辖。城郭清晰可见,城墙东西长220米,南北宽200米,墙高12米,墙基厚17米,南墙开一门,宽10米。城内建筑大多分布在中轴线两侧,布局合理,规划严整。可惜,几经沧桑,完整成型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俯首即是一些碎瓦片和碎陶片。这些劫后余生的历史碎片,不完整,也不连贯,却在向后人诉说着当年的辉煌。偶尔闪过的土族妇女穿戴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还能让现实与历史之间产生某种关联,为我们呈现出些许历史的活态。


(未完,全文共4206字,当前显示139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