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生思政教育亟待实现的四个转变 高职生

摘要。“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的重大变革,也给高职院校如何在“工学结合”环境下做好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课题。如何改变高职院校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去顺应职业教育环境的变迁和发展的趋势,实现思政教育环境理念、内容与形式、教育职能及教育机制的转变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生;思政教育;转变

作者简介:欧阳剑波(1966-),男,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主任,讲师,中山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苏冰星(1976-),女,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2-0047-0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①。这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也给高职院校如何在“工学结合”环境下做好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课题。笔者认为,要做好这一工作,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亟待实现以下

四个转变:

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念的转变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给学生带来很多利益的教育体制。“工学结合”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也给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在脱离校园环境条件下如何更新教育理念的全新课题,这一全新理念的转换,首先就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念的转变:

一是意识到“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已由原有的封闭的学校教育环境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环境。高职生走出校门,活动的空间由课堂与宿舍过渡到企业和社会,空间与环境的变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开放性,多样性,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尽快适应这种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走出围墙式的教育模式,改变过去高校“墙院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探索既不同于以往校内环境也不同于高校普通社会实践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新路径。

二是充分意识到社会环境对“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思想工作带来的冲击。学生步入企业和社会,给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在新的环境下,社会中存在哪些负面的因子将给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带来冲击。思想工作者必须对此作出全面的预测、分析和判断,研究新的工作生活环境、社区环境、经济环境、治安环境、信息环境、生态环境等给“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思想工作带来的利弊影响。可以说,教育环境理念的转化是有针对性的做好参与“工学结合”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前提。

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模块的转变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一次根本性变革,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定位。因此,实现“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模块的转变,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为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转变必须凸显以下几个重心:


(未完,全文共4806字,当前显示135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