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情于教,融爱于行,从细微处加强中学育人工作|情在细微处
20世纪60年代生人被称为“老帮菜”,70年代生人被冠之以一堆头衔,80年代生人被称为“独一代”,如今90后也一步步走上了历史舞台。白岩松说过:“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是不易的。”另一方面,每一代人的青春又是相似的,从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自己年轻时曾有过的迷茫,曾坚持过的理想。那么,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的人往往会是一种什么状态。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其典型的人生轨迹是一种什么样子。初中毕业后在外打工的平民子弟人生又是一个什么状态……《中国青年100种生存状态》全面而真实地报道了家庭背景不同、来自各行各业的几十位青年的生存状态,没有夸张猎奇,没有吹毛求疵,语言朴实平和,事例引人深思。尽管“岁岁年年人不同”,然而,不同时代的青年们在发展中所遭遇的困难大都相似,或者是学业不良、家庭变故、经济困难,或者是经验缺乏、理想受挫、安于现状。
为了贯彻好新课程改革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作为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和人生道路领航者,中学教师有必要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理解学生,融情于教学,融爱于点滴,将挫折教育、励志教育、人生规划等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中,为学生的成长护航,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挫折教育——遇到困难就绕着走,心智结构和能力结构必有硬伤
很多薄弱校、农村校都有因为各种原因学业不良,乃至濒临退学的孩子们。在这些学生中,有的有心努力然而基础太差;有的胸无大志,对读书缺乏起码的兴趣;有的家境贫寒,希望能早点摆脱捉襟见肘的窘境;有的则是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少约束。无论是陷入学业困境的孩子,还是过早远离父母呵护,走上异乡打工路的孩子,都会遭遇学业或者人际等方面的种种困难、有心无力的无奈、远离父母的孤苦、付出却看不到回报的困惑……这使得一部分孩子渐生失望,渐丧斗志。本书中也有这么一群人,比如《从“任性”到“韧性”》一文讲述了一个在蜜罐中长大的女青年a一年中历经五六份工作,在辞职与被辞职、欺骗与轻视、无奈与愤怒中徘徊的悲惨遭遇;《把“挺住”当做一种习惯》描述了刚入职的年轻人b在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后走过的种种弯路,和依靠同学、朋友战胜人性弱点,甚至用酒精麻醉自己的痛苦历程。笑对困难与挫折,直面困难,最终使得20岁的a跌跌撞撞地走上了成熟稳重的道路,游刃有余地游走于工作与同事之间;认识到逃避解决不了问题之后,年轻人b在忙碌中选择了“挺住”,将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未完,全文共3456字,当前显示102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