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一枝花朵

上戏剧院2011年9月19日晚上的剧目,是田蔓莎的概念川剧《情叹》。虽然在一个多小时的演出过程中,演员得到的掌声和嗟叹除了敬佩与赞赏,也明显带有些许不解乃至不认同的成分;不过对于一出概念戏曲而言,全场910座客满的盛况依然称得一次奇观――这使人想起此剧2006年5月18日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大剧场首演的上座率,并立即进行比较。坏消息是观众的不解、不认同,但这是概念戏剧必须接受的,是它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当然,它的愿望是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不解、不认同慢慢减少直至消失。不过这种先进性得到兑现的快感目前无法享受,而面对自己作品是否具有先进性、具有多少先进性的质疑却只能选择忍受;好消息是飙升至顶的上座率,是否能够说明五年多来,概念戏曲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观众认同、其中的有些正向未来戏曲的主流理念及形态渐行渐近。

文化记忆

《情叹》借用川剧传统剧目《情探》作为故事框架和主题支撑,演绎了距今约四十年前一个川剧艺人的遭际命运,表达“艺术家的身体和艺术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限制、影响而发生改变”的思想和“文化记忆”的题旨。一个正值当唱之年的川剧艺人在全身心地演绎痴心女子焦桂英时,却被“文革”粗暴中止,且被强制劳动,成了一名清洁工人。然而,在空荡岑寂的剧院大楼里,刷洗拖把的水声和滴水的节奏唤醒了她的艺术灵魂,她穿着工装衣裤的身体连带戴着袖套的双手,再度与焦桂英合为一体。政治风暴和文化凋敝过后,芳华已逝的艺人无法登台,却仍以残躯努力教导青年后生学戏习唱。空旷漆黑的舞台除了左角的乐队和帮唱偶尔入戏之外,自始至终唯有田蔓莎所扮演的焦桂英和川剧艺人,以各种戏曲身段、传统唱腔和其他肢体动作进行组合表演,最后在“焦桂英情探王魁”的经典念白“官人你还记得吗。记得就好”的反复咏叹声中落幕。

《情叹》是田蔓莎应德国柏林世界文化中心举办的“文化记忆”交流活动委约而创作的,从内容设置到形式设计都极符合主办方之意之需,恰如时任柏林世界文化中心经理、“文化记忆”项目的设计者汉斯-格奥尔格・克诺普所说,“中心感兴趣的并非纯粹展示中国的传统艺术,而是如今的中国艺术家怎样处理传统,对传统有何新的发展以及如何反应当代题材”等。对于“文化记忆”,克诺普强调这是“中德两国文化共同的话题和互相理解的核心主题之一”,因为两种文化“都曾有过各种社会潮流不断干扰传统的健康发展,有时甚至是以暴力的方式”。“正是传统文化遗产面临丧失的危险使我们看到,保存及翻新艺术作品对一个社会的自我认识起着何等不可替代的作用”。(田蔓莎主编《活的记忆――中国戏曲在当代》序)

的确,《情叹》通过一个艺人个体(创作原型)的身体遭际和心灵历程,与一个与其合为一体的艺人个体(田蔓莎)的演绎,表现出一门艺术及其所代表的文化脆弱与柔韧的两面。这种脆弱和柔韧在舞台上是如此地聚焦于一个人的身上,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艺术和文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而在形象、感性升华到抽象、理性的自然过程中,这种感受和认识将远超生命个体,走向庞大的群体――人类的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


(未完,全文共5829字,当前显示125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