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大地”的共鸣】 共鸣

2005年3月,叶小纲的第一版《大地之歌》(四个乐章)由余隆指挥中国爱乐乐团成功地于北京保利剧院首演,随即由中国爱乐乐团在包括旧金山和纽约林肯中心等美国近十个城市的主要音乐厅上演,反响强烈。作为中国爱乐乐团赴伦敦和柏林巡演曲目之一,中国版《大地之歌》同样受到了欧洲听众的关注。继而,柏林的“青年、古典、欧洲夏季音乐节”和“上海城市音乐公司”决定共同委约叶小纲继续完成剩下的两个乐章,并在柏林进行这两个乐章的世界首演。至此,在马勒的作品首演98年后,一部由中国音乐家创作的《大地之歌》在新世纪初叶完成。中国音乐家用自己的努力,创造了崭新的历史。

社会环境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奥地利自由党成立君主立宪制,实际掌握了国家机器后保守的中产阶级们是脱离实际的社会基础的。他们为维持自己的地位,就不得不与帝国官僚、贵族来共享权利,然后,用非民主的选举手段来保住自身的利益。九十年代之后,基督教的社会主义浪潮席卷维也纳,约瑟夫皇帝被迫改革选举法,年迈的皇帝愈来愈难以控制摇摇欲坠的国家机器。

马勒和许多在知识分子自由主义氛围中长大的艺术家一样,看到国家经济的衰退和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后,开始怀疑一切,包括社会道德、信仰,于是心理产生无奈、怀疑、焦虑、放纵的情绪。这种情绪像阴霾一样笼罩着这危机四伏的社会,笼罩着这些精英分子的心。他说,我是三重无国籍的人,奥地利说我出生在波希米亚,德国人说我是奥地利人,国外人则认为我是犹太人。1907年,当他决定创作《大地之歌》时,他的身心就是处在这种矛盾中,他为社会种种颓废的现象感到悲伤,却同时为自己的无力感到无奈,他虽苦思冥想,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困境的出路,也找不到释放和疏导这种压力的办法。许多人沉溺于声色、放纵欲望、浪掷青春,不管今夕为何夕。马勒,这二十世纪初最为敏感的艺术家,感慨地说到“人生就像小草,是如此短促,如此脆弱,只要由调皮的顽童的手指轻轻一捻,就会折断青春的生命。”他就是在这种虚无缥缈的悲观情绪中,提起自己的笔,写下了自己的心灵日记――《大地之歌》。

而自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沧桑巨变。1979年,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纠正“文革”错误,全面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政治文化向着开放创新型转变,向着独立自主型转变。在世界经济减速运行的格局下,中国GDP增长居世界前列。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2004年中国“神州五号”四星一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中国经济的腾飞与社会的繁荣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意识,70年代末思想解放,80、90年代个性自由,21世纪初“以人为本”的“人权”意识、“民权”意识复苏觉醒,国家首次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党中央十六大五次会议更首次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提到了国家建设的高度。叶小纲《大地之歌》就是中国社会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创作的。作曲家的创作是自在的,纯粹的,象征中国“文艺复兴”式的对人性回归,对自己生命的经历的深刻反思,是最真实的内心灵魂的倾诉,是天命之年对中国文化感怀与冀望,更是中国人文主义精神复苏的华彩乐章。

绘画的启示


(未完,全文共5746字,当前显示136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