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人物事迹

一个人真正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哪里。是体现在他一帆风顺之时,还是体现在他为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而作出的巨大努力之中。江苏省金坛县昆虫激素研究所所长朱平仇,通过自己坎坷的经历,自强不息的精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容置疑的答案。

从“垃圾”到“宝贝”

朱平仇出生在“九·一八”事变后不久的1932年,他父亲,一位爱国的工商业者,为“平寇复仇”替他起了“平仇”这个名字。1953年他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那时,他酷爱自己的专业,热烈地向往着象镭的发现者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那样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他为自己毕业后能留校从事科研而感到由衷的喜悦。可是,他万万没有料到,在1957年6月的一天,他由于抄写了别人起草的一张要求召开鸣放会的大字报,而不幸被戴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押送到句容县监督劳动。1959年他总算被摘掉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但是,却没有“资格”再回到南京大学。1962年,为了继续从事化学科研事业,他离开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到无锡轻工业学院住进集体宿舍。不幸的是科研项目刚上手,又因为“政治”上的原因而中断了,甚至连实验室的门也进不去。十年浩劫,更使他遭受了难言的痛苦。1970年,他再次象垃圾一样被横扫出了学院大门,头上顶着“摘帽右派”的帽子,到金坛县一个偏僻的乡村劳动改造。“真的是报国无门吗。”“不,党和人民需要知识。”他常常暗地里这样自问自答。不久,他落户的水北公社大搞920农药,公社党委的同志有胆有识,筹措了二百元钱,要他负责办一个厂。结果,这个社办的简陋小厂一开张,就成了“摇钱树”,当年赚了五六千元,第二年赚了五六万元,第三年又赚了二十多万元。

后来,县委的领导同志发现了这个人才,更大胆地起用了朱平仇,把他和他创建的社办小厂一起并入了县制药厂,使这位历尽坎坷、尝遍辛酸的知识分子能重新从事自己热爱的化学事业。一位县委副书记恳切地对他说:“有人把您当作‘垃圾’扫到金坛,我们可是把您当作‘宝贝’拾了起来啊。”朱平仇聆听着,泪花在眼眶里闪动。

走上研究昆虫激素的道路


(未完,全文共2986字,当前显示84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