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从实效性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摘要】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亲和力的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降低。本文围绕这一现象阐述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亲和力的必要性及其缺失现状,以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亲和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体;教育客体;亲和力;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育客体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其动态性和复杂性非其他工作可比的,各种因素都可能会对其产生影响,而为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又必须针对思想实际,因此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仅要具有较高的能力和素质,还有加强自身亲和力的培养。

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亲和力的必要性

亲和力最早是属于化学领域的一个概念,是特指一种原子与另外一种原子之间的关联特性。近几年来,亲和力成为在整个教育界一个十分流行且十分实用的专业技能。简单来说,亲和力是指个人形体上所具备的一种力量,能让周围的人感觉你很和蔼可亲,不受职位、权威的约束所流露出的一种真挚的情感力量。

1.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亲和力,可以提升教育主体自身的素质

有人认为,亲和力是天生的,是无法改变的。但笔者认为,亲和力并不是天生的,它是一个人源自内心对所有事物的爱,在有爱心的人身上,我们总可以看到那种人人都会有的亲和力。同时,亲和力是动态知识的一种,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应该具备的大量丰富的动态知识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但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作为主体的教育者往往缺乏亲和力,甚至忽视了这一重要的人与人交流的工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枯燥而缺乏实效性。因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亲和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育主体的素质。

2.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亲和力,可以拉近教育主客体的距离

思想政治教育是个社会系统工程,对其实效性构成影响和制约的因素有很多,既有教育主体的教育积极性,也有教育客体接受教育的能动性。因此,笔者认为,教育主体的教育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其所具有的亲和力方面的素质上,而教育客体接受教育能动性的发掘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亲和力。因此,我们必须透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亲和力把教育主体的教育积极性与教育客体接受教育的能动性有效的链接起来。

3.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亲和力,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江泽民同志曾反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抓实,不做“虚功”,少说空话,多干实事,讲究工作实效,反对形式主义。只有切合学生实际,才能与学生产生思想共鸣,思想政治教育才有实效。亲和力正是实现这一效果的良好工具。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亲和力的缺失现状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同样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具有亲和力。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往往缺乏亲和力,易使受教育者产生叛逆心理,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亲和力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恪守师道尊严


(未完,全文共4649字,当前显示128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