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浅谈青花分水技法的产生与发展] 青花分水技法

青花瓷为中国最著名的陶瓷釉下彩品种,它以钴料作为着色剂,在瓷坯上描绘纹饰后,再抹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性烧成。而“分水”作为采用最为普遍的青花绘制工艺之一,发端于元代,于明成化中期得到发展,至清康熙中期发展成熟,此后不断被艺术工作者所完善。本文试图就青花分水技法的产生,不同历史时期的运用及工艺特点进行阐述。

关键词:青花瓷分水装饰应用

引言

为了让装饰纹样更为生动细腻,深浅层次的变化更为活泼,陶瓷绘画技师在利用青花装饰工艺时,常先以线条描绘出纹样,在绘出的轮廓基础上再施以浓淡适度的料色。这道让纹样轮廓更为突出的青花绘制工序即“分水”(由于景德镇方言中“分”与“混”读音相似,为此在当地陶瓷文献中也有将其记载为“混水”者)。

作为青花纹饰的重要技法之一,绘画技师借助分水工艺在瓷坯上表现出浓淡不同的色调,技艺娴熟者甚至可以在一笔之中也分出浓淡程度不同的艺术效果,从而让瓷绘作品的立体感更强、层次更为丰富。据业界考证分水技法在元代时就已出现,清朝时已发展至顶峰状态,民国后至今仍在不断完善之中,擅长此技法的名家大师更是层出不穷。

一、分水技法的艺术特征与起源

1、分水技法的特征

青花分水又被称为“分水皴”,为陶瓷画师描绘青花纹饰的常用技法,画师根据绘制需要将青花料调制成浓淡程度不同的料水,将其作为在瓷坯上直接作画的原料。

艺术界将青花分水戏称为瓷画中的水墨,但两者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就分水工艺而言,画师通常将料水分为头浓、正浓、二浓、正淡以及影淡等五种,绘制时将其存放在不同的料碗之中。在绘制过程中将不同料水按需使用分染,形成浓淡、明暗不同的艺术效果,此即行业内所说的“墨分五色”。

与中国传统书画绘制技法中的拓涂法不同,分水技法多以“鸡头笔”采取滴水方式进行渲染,为此坯体看不到笔触痕迹。所谓“鸡头笔”乃是专用于分水技法使用的特制分水笔,其特点是腹部比普通画笔大出许多,由于所用钴料不同、釉料烧成气氛及所需画面效果的差异,画师对分水技法的使用手法并不完全一致。

分水方法包括在纹样线条内以不同浓淡料色分水,以及先分水再将轮廓勾勒出这两种,其中后一种分水法需要画师具备足够的实践经验以及更高的艺术修养,且常运用于写意画。当代画师在利用分水技法时,与前人相比不再仅使用单纯的青花料,而会在料中加入甘油以减缓瓷坯对料水的吸收速度,让所绘线条更为流畅。

2、分水技法的起源

对于分水的出现,学术界曾有过不同的意见,一种说法是它出现于清朝康熙年间,可考古工作者却发现产自元代的出土瓷器中,就已能见到采用分水技法的瓷绘画面。分水技法之所以一度被认为起源于清朝,是由于该技法在康熙年间被广泛采用,不仅官方御窑厂的皇家绘瓷师谙熟此道,分水技法的使用在民间也极为普遍。

元青花瓷器具有气势磅礴等特点,该时期绝大部分的青花瓷画面固然具有转折有致等优势,但也存在浓淡不一不匀等料性较生之现象。当时的陶瓷画师深受文人水墨画技法影响,习惯以拓涂法来表现画面的色调,其手法与文人写意画并无二致。

如果将分水技法与拓涂法进行比较,便可发现以特制分水笔操作的前者没有笔触痕迹,而后者乃是用画笔直接涂抹瓷坯,为此笔触痕迹十分明显;拓涂法的色阶也不如分水法丰富,分水可以“墨分五色”,而拓涂法的色阶只有三种左右。为此以拓涂法绘制的陶瓷作品风格粗犷,而分水作品则更为工整秀气。


(未完,全文共4196字,当前显示138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