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动手操作,主动探索]

数学课堂,是教给学生结论性知识,还是教给学生过程性知识。我想,这个无可厚非,要看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但笔者认为,课堂上能让学生主动探索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自己得出结论的,教师还是多关注一下过程性知识为好。但时下的数学课堂,很大程度上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急功近利,直接教给学生结论性知识,有的虽安排了一些探索过程,但也只是昙花一现,追求“时髦”而已。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真正领悟了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其实不然。下面就从数学操作层面谈谈笔者对此问题的一些简单思考:

一、操作中融入数学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组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发现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认识。因此,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金桥”,是学生求知增智的重要环节。

小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又具有很强的好动性,所以动手操作时常进入我们的数学课堂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笔者认为,学生的操作必须伴随着数学的思考,而不是对数学学具简单的触摸或拼摆。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听到了这样的一节课,内容是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有这样一道例题,大家并不陌生: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为了让学生能把所有围法一一列举出来,教师让每个小孩都准备了小棒。在老师的要求下,学生在小组内很快通过摆小棒获得了所有不同围法。坐在后面听课的我,对学生的操作异常感兴趣,于是就多留了一个心眼。我发现坐在我旁边的两个小组的孩子在摆的过程中,都是一种没有数学思考的简单的拼摆而已,反正只要把18跟小棒用完并拼成一个长方形就行,于是就在不断地调整长与宽。但对于如何理解“一条长与宽的和即周长的一半”这句话,这样的孩子并不清楚,因为他们不是带着这样的数学知识,带着这样的数学思考来动手操作的。教者应引导学生始终围绕这个“9米”展开自己的操作,我想学生才能在这种有效的组合下真正一一列举出来。我们的操作是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通过不断的操作领悟数学知识的真谛,而不是为了得到这一结果而忽视学生有效的操作。


(未完,全文共2760字,当前显示91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