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乌兰牧骑里的普通人]乌兰牧骑

“乌兰牧骑”是蒙古语,意即红色文化工作队。1957年,内蒙古文化局派工作组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苏尼特右旗作了三个月的调查。他们发现,由于牧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大型文艺团体下不来,广大牧民的文化生活十分贫乏。于是,他们便尝试着在原旗文化馆的基础上,补充人员,增添设备,成立了一个十二人的歌舞小组,把旗文化馆的阵地活动转变成巡回活动。这个小组,继承了老八路和解放区宣传队的革命传统,以演出为主,开展多种宣传和服务活动,很受牧民欢迎。牧民给它起了个亲切的名字,叫“乌兰牧骑”。这就是第一个乌兰牧骑的诞生。

毛主席和周总理生前非常关怀乌兰牧骑的工作,曾多次接见乌兰牧骑的代表。“文化大革命”中,乌兰牧骑遭到严重摧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政策得到落实,乌兰牧骑才又重新恢复和发展起来。

二十六年来,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学习乌兰牧骑的经验,相继成立了许多乌兰牧骑式的文艺演出队。为了表彰和赞扬他们热情为群众服务的精神,今年国庆节前夕,在北京举办了首次全国乌兰牧骑式演出队文艺会演。在舞台下,我认识和了解了一些乌兰牧骑的演员。我觉得,他们虽是些普通人,可每个人都值得大书一笔。可惜,在这里我只能简略地向青年朋友们介绍几位。

雷锋式的好姑娘

人们说,高娃队长象个勤杂员,队里的什么事她都管。下乡演出,搭台子、搬道具、抬发电机、收放电线,她都干在前头;队里没有练功用的把杆,她借来木匠工具,和同志们一起做;屋子漏了,她利用星期天和泥抹房;桌凳坏了,她自己花钱买钉子,用休息时间修理。有年冬天,积雪盈尺,队里缺取暖柴火。高娃主动承担了任务。她和另一名同志步行十几里到柳林砍柴。手套磨烂了,手划破了,脚冻得麻木了,她全不顾。中午吃干粮时,才发现军用水壶里的水已经冻成冰块,只好用雪润喉。经过两天苦战,砍来的柴火不仅保证了队里公用,多余的还分给了成家的队员。


(未完,全文共2567字,当前显示78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