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缔造铁流方阵:铁流

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坦克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跨越,在一面跋山涉水劈荆斩棘前进的同时,中国的坦克工业也从来没有忘记建立和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队伍。我国对坦克专业队伍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视,甚至可以追溯到坦克工业的草创时期。截止上世纪80年代前后,我国坦克工业的教育事业由开始的培训班和业余学校,发展到职工文化学校、职工中等专业学校、职工大学和各种培训班的职工教育体系,以及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业学校等全日制学校,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学科的教育体系,为坦克工业的生产与科研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坦克工业的生产与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初期苏联专家的指导

初创时期的中国坦克工业一穷二白,工业体系尚未形成,更不用说培养大量技术过硬、专业熟练的产业工人了。年轻的中国坦克工业最大的当务之急不是迅速培养出一批懂得坦克制造的技术人才,首先急需的是坦克修理技术和工业管理知识。为了使新建的坦克修理厂尽快掌握修理技术,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于1951年从苏联聘请了33名坦克修理技术专家,指导中国技术人员和工人学习坦克修理技术,其涵盖的范围包括坦克修理、产品检验、零部件试制等。

我国三个修理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很快地熟悉了从苏联引进的t-34坦克、b2-34发动机等的图纸和大修技术条件,初步掌握了坦克修理的技术,逐步具备了独立进行工艺编写和工装设计的能力。为使生产工人能够在听取苏联专家讲课后迅速在生产实践中接受技术指导,工厂还为此专门提供了教学用坦克和发动机,以便教学使用。在对着发动机等部件进行反复拆装的过程中,苏联专家逐件地讲解构造和工作原理,并传授修复技术。在此基础上,我国坦克工业的人才培养迈出了第一步:1954年,坦克厂的工人们已经熟练掌握了t-34坦克和b2-34发动机的大修技术,进而扩大到了“斯大林”2重型坦克和su-76等自行火炮的大修。


(未完,全文共2491字,当前显示81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