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北京市劳动模范 [要机器听人使唤——访问北京市劳动模范刘世梅同志]

刘世梅进清河制呢厂是在一九五一年的春天。那时,她刚刚在家乡读完小学,就进了厂里开办的训练班。工厂里的一切事物,对于一个刚从农村来的孩子,该是多么新鲜、有趣啊。看着机器飞快地转动,看着工人们熟练地操作。她很快就爱上了机器,也爱上了工厂里的集体生活。她怀着急切的心情老老实实地学习着。那时,谁也没有以特别的眼光去看待这个十六岁的小姑娘。

刘世梅引起人们的注意,还是在她结束了训练班的学习以后。她被分配到针梳车间工作。针梳机后车很高,刘世梅人矮够不上,她就找了个木板凳,垫在脚底下。虽然这样工作是非常劳累的,下班以后,她的手和腰都很酸痛;但第二天她仍旧不声不响地坚持着。不久,领导上发现了,把她调到细纱车间。有些年轻的女工喜欢把颜色美丽的绒线,扯下一截来扎辫发,大家习惯了这样做,也不觉得甚么。刘世梅却想:工人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东西,那怕是一根稻草,也都应该爱惜。这样做不是浪费吗。她向她们提出了正确的批评。这些事情传开去,刘世梅的名字,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一九五二年下半年,清河制呢厂的工人积极响应了毛主席增产节约的号召,细纱车间组织了六人的重点小组,学习郝建秀工作法,刘世梅就是其中一个。当时一般工人,对在毛纺中推广郝建秀工作法存在怀疑。有的说:“棉、毛性质不一样,棉纺的经验不能用到毛纺上来。”有的说:“现在挡二百锭,已经够累了,要多挡更受不了。”这些论调,有时也在刘世梅脑子里偶然出现,但它却没有使她退缩,她想得更多的是:如何使郝建秀工作法的基本精神与毛纺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如何使自己尽快地掌握先进技术。她知道要这样就必须钻进去,她虚

心地向技术人民学习,吃饭睡觉都在细细地体会郝健秀工作法的精神。

试验以郝建秀工作法来操作的头天晚上,技术人员同她们重点小组商量这事,有些同志信心不大,害怕出“漏子”。刘世梅第一个表示了决心,愿意上车试验。就在这天晚上,刘世梅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她感到自己的责任是很重的:这次试验成功了,将会鼓舞大家学习的信心,如果真的能够使每人由看二百锭提高到看四百锭,那将会给国家增加多少财富。假如试验失败了……,她想:不会的,决不会的。她暗暗地温习着郝建秀工作法的规律。


(未完,全文共3315字,当前显示93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