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长征组歌》的千场“远征”|长征组歌

肖华(1916年1月12日―1985年8月12日),江西兴国人,以文韬武略闻名于军内外。1955年授衔时,为共和国最年轻的上将。他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任红军第15师(又名少共国际师)政委,率领部队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完成了掩护军委纵队等任务,时年18岁。

肖华创作《长征组歌》的三个动因

“肖华同志的写作是含着眼泪,蘸者心血的,我拿到底稿时发现,上面满是泪痕。后来肖华同志向我们分绍,写的时候,他是一字一沼,那是把30年前d6场景郝回忆起来了。”

――晨耕

1963年12月,总政罗荣桓元帅久病后辞世,军委决定由时任总政副主任的肖华将军全面主持总政的工作。接手工作的几个月里,是肖华在总政最忙碌的一个时期。总政工作涉及的层面本来就宽,兼及军队政治工作的诸多方面同时,1963―1964年国内政治风云的瞬息变化已开始初现端倪,超负荷的工作使肖华在1964年2月不幸染上了当时正在流行的严重肝炎。在妻子王新兰(原兰州军区后勤部副部长)的多方催促和大夫的建议下,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安排下,4月下旬肖华将工作交予总政副主任刘志坚,由妻子陪同去杭州疗养。是年9月,肖华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此时,他48岁。

到杭州后,肖华被安排在西湖附近疗养,每日治病、服药、休息、散步,完全听从医生的安排。王新兰与医生紧密配合,为他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表,还规定了“几不准”。这样一来对平时忙惯了,日常只睡五、六个小时的肖华来说,简直感到无所适从。这段时间,也是肖华参加革命以来最闲散的一段日子。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甘寂寞的肖华,除了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总政治部工作时常用电话“摇控”外,自己也制定了一个“休息”方案,那就是:读书、练字,晚上写点自己想写的东西,还些久欠的“文债”。肖华平时喜欢诗词歌赋,经常写些诗歌和歌词,是颇负盛名的将军诗人,部队文艺单位约他写歌词的不少。平时工作忙没空,答应后又搁下。这下,正好利用这个难得的闲暇了此夙愿。

恰巧一个很重要的时间契机来到了。1965年是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全军各部队上上下下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总政的号召,准备筹办一些主题庆祝纪念活动。一些文艺界的同志,在红军长征30周年纪念活动前夕,多次约肖华写些有关长征的作品。肖华决定利用养病的时间,创作以长征为主题的诗歌。这是他文学创作的一次“长征”。也是他创作《长征组歌》的最初动因或直接动因。

动因之二。长征情结的驱使。红军铁流二万五千里,是震惊中外的伟大的历史性事件。对于讴歌长征,肖华早有冲动。自从走完长征路,长征就已成为他生命中一段割舍不断、魂牵梦绕的永久“情结”。深夜,肖华夜不能寐,浮想联翩。西子湖畔小楼的灯光,彻夜难熄。连续十余天,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或着低首沉思,或着半夜从床上爬起来奋笔疾书,脑海里总是闪现出长征路上的一幕幕战斗场景……


(未完,全文共6846字,当前显示119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