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1912”的原生影像及其文化品位:品位

资本的大规模介入,使得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也很有可能流于商业化、符号化。所谓商业化,是把历史文化建筑遗产的保护从修复到旅游形成以实现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产业链,这可能是追逐纯粹利益者热衷的模式,比如旅游业兴旺的丽江,在找不到其他模式之前,从事建筑遗产保护的专家大部分默认了这一模式,专家们有时亦会利用这一模式去诱劝地方政府来保护遗产性建筑;所谓符号化,就是建筑被册封和定格之后,就告别了原住民,生活体验被剥离,只标榜其所谓的美学价值,最终成为旅游者眼里的文化符号。

而这种商业化与符号化的完美结合,对于今天中国最具商业活力的长三角地区,有着不凡的意义。早在1998年上海卢湾区政府与香港瑞安集团签订了改造协议,通过大规模动迁、开发、修复、改造,意欲打造一个以石库门建筑为载体,引领时尚的“新天地”。开发针对该地区的实际状况结合现代经营方式,提出了一个十分有创意的全新理念,即“昨天、明天,相会于今天”。这一理念从传统保护历史建筑的角度来看有其积极意义,它通过关注生活形态的更新与重建,促进了城市历史遗产的保护工作,使得旧有街区获得开发与更新。

“新天地”的成功模式,在其后的十年间在此处兴起,南京“1912”即为代表。

“1912”的诞生与表征

南京“1912”街区紧邻总统府,其命名即源自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1912年。区内建筑既有民国遗存,又具日军侵华所造兵舍,具有非常独特的南京文化内涵。近一个世纪以来,发生在这里的风风雨雨、恩恩怨怨都是历史变迁的见证,无论是荣耀还是伤痛,都与南京人文情怀息息相通:传统与创新、怀旧与时尚、内敛与精致、平和与典雅,仿佛与生俱来。

为了使这些建筑在旧城改造后不至于被淹没在与之不调和的环境中,在它们周围其实隐含了一个风貌保护范围,区内建筑的保护层次有二:协调性保护与再开发性保护。“1912”不仅忠实地保有了原有建筑风貌,且新建建筑亦谦卑地居于民国时代的总统府西侧一隅,漫步其间,民国风情扑面而至。“1912”自始至终都围绕着以齐康院士为首的东南大学建筑设计团队的改造理念:保留原有建筑的近人尺度与中西合璧的人文与文化特色,改变原先的居住功能,赋予它新的商业经营价值,使之凤凰涅磐再造重生。


(未完,全文共3439字,当前显示93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