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就业收入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研究

摘要。文章利用湖北恩施自治州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转移中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与其受教育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民摆脱贫困的必经途径,受教育程度影响农民的就业收入和社会流动。建议民族地区要优先发展教育。

关键词:民族地区;就业;收入;教育

作者简介。郑娅(1968-),女,湖北恩施人,土家族,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民族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5-0033-04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年来农民外出就业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日益加强。恩施自治州也显示这一趋势。本文以西部民族地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通过分析农民外出就业分布、收入状况与其所受教育程度高低的关系,来提示教育在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我们将考察这两种教育对农民就业收入的影响。

笔者在2007年8月间利用长达半月的时间调查了恩施自治州所属的七个县市(其中巴东县因时间原因未能成行),调查点涉及就业局、劳动局、保险局、农业局、共青团、培训中心、教育局等多个职能部门。本文的数据来源是主要是恩施自治州2006年的农村劳动力调查数据,数据包括各县市农民劳动力构成情况、土地情况、家庭生产情况、家庭收支情况、农民受教育情况等,此次调查较真实地反映了恩施自治州2006年的农户经济状况。本文根据研究所需,主要采用了农民劳动力构成情况、土地情况、农民受教育情况、外出就业收入情况的数据。

一、恩施自治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表一)

恩施自治州地处湖北西南边陲,是多民族居住地,有土家族、苗族、侗族、回族、蒙古族、彝族、纳西族、壮族、畲族、僳僳族等28个少数民族。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少数民族人口198.47万人,占全州总人数的52.6%。全州辖六县二市,即建始县、巴东县、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恩施市、利川市,总人口380万,自治州首府设在恩施市。自治州以山地为主,有低山、二高山和高山三种不同地域类型,平均海拔1000米,海拔1200米以上的地区占总面积的29.4%,海拔800-1200米的地区占总面积的43.6%,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区占总面积的27%。全州国土面积2.4万平方公里,但可用耕地面积只有393.2万亩,全州农村劳动力资源156.62万人,由于人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造成剩余劳动力74.01万人,占劳动力资源的47.3%,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是农民增收、摆脱家庭贫困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势在必行。

二、正规教育与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的关系

正规教育即学校教育,体现为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和文化程度,为了探讨正规教育与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的关系,笔者从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就业人员文化程度、就业行业分布、就业收入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比较。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以部分县市为例)


(未完,全文共5717字,当前显示130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