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这只蛙能想多远

很小的时候,就听师长讲过一个故事,那是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曾说起过的:“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日:‘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这个“道旁苦李”的故事告诉人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不犯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最初听到这个故事时,十分佩服王戎,羡慕他的先见之明与聪慧过人,但闲时偶尔因为某种机缘又想起这个故事,却渐渐产生了一些疑惑:道旁的李子树结满了李子,路过的人们若不亲口尝尝,缘何知道李子是苦的呢。――除非在树旁有一告示牌:“此乃苦李。”但从故事中并未见有这样的告示。既然李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过才知道,那么这树上的李子就会由于人们的不断品尝而逐渐减少,乃至最终尝尽,而不该像王戎他们看到的满树都是李子。由此,笔者判断“道旁苦李”的故事乃刘氏编造,而且这样的编造有不能自圆其说的明显的逻辑漏洞。

有意思的是,《坐井观天》这个故事也犯了类似的错误。《坐井观天》入选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是一篇精读课文。初读这个故事,似乎没有任何问题,但仔细想想,却发现大有问题。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教材中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先来看教材中小鸟与青蛙的这段对话

青蛙问小乌。“你从哪儿来呀。”

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在以上这段对话中,小乌强调自己“飞了一百多里”,青蛙则认为小乌是在说大话,因为在它看来,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是不用飞那么远的。问题就出在这里:青蛙既然是一直生活在井中,从来没有跳出过井口,脑海中又哪里会知道“一百多里”究竟是个多远的概念呢。对于一只一直生活在井中的青蛙来说,它究竟能够想多远呢。其实,它对于大和小、远与近的理解,只能限于一个井口的尺寸,一里与一百里之间是不存在差别的。既然它无法将井口的尺寸与一百里的天空形成对比,就无法说出“还用飞那么远”的话。显然,教材文本中的这段对话从逻辑上来看,是经不住推敲的。


(未完,全文共2783字,当前显示86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