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用诠释信仰 [诠释信仰,另辟蹊径]

内容摘要。神话时代的人物,飘渺而不可及。是雕刻艺术,让他们贴近我们的生活,以最接近人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所信奉的不再是虚幻的存在,而是实实在在、栩栩如生的形象。雕刻艺术因材料的不同分门别类,相比较其中又以石材最被广泛运用。

关键词:佛像雕塑;宗教信仰;佛教

菩萨驾慈航,寻声诵咒施无畏。

众生溺苦海,转意回头行吉祥。

“庄严国土、行乐有情”是中国佛教徒的行为准则。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是聪明人的哲学。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去。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我们面对佛像雕塑,难免有诸如此类的疑问,或许得不到答案,但总是会得到一种安慰,就如同心理暗示一样。

正所谓“非宁静无以致远,非精诚无以神明。”佛学的盛行不可否认地为石雕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勃勃生机和全新的气象。佛教雕塑兴起后,人像才得以充分发展。以景致、动物、植物等为题材,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图腾文化和自然主义精神,但佛教雕塑中的神与人互相融合,更是一种信仰和寄托,神就是人被神化的结果。还有其奉行的前世因今世果的理论,麻木着社会底层的人,因而自唐宋以来,佛教就成为封建统治者控制下层社会思想的重要工具。这种佛教艺术融合了礼乐文化,形成了雕塑功能上的封闭性特征,雕塑成为佛教的一种附属,失去了其独立的美学品格。

佛教起源于印度,佛教的诞生也带动了佛教艺术特别是佛教雕塑的发展。就佛教雕塑而言,印度人在这方面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印度人对视觉艺术的探索基本上是三维的,在印度,雕塑、建筑甚至绘画均能以被触觉感知的三维立体的观念来表现。他们制作雕塑不是有意模仿对象,而是创造出经概括的形体,这些雕塑有一种厚实的分量感,从而达到了一种对质感、三维空间,以及纪念碑气势的表现。


(未完,全文共2895字,当前显示74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