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陈伟民:潜心光电研究,,勤苦造福为民】为民造福

他将光纤传感器植入混凝土中,使建筑结构具有“感觉器官”;他积极探索,创新磁流变技术及其应用,拓宽研究领域;他深入实践,验证led照明理论,解决实际应用问题,造福于民。他就是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陈伟民教授。

陈伟民,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2、1988、1999先后获浙江大学光学仪器及工程学专业学士、重庆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并于1991~1992以访问学者身份留学日本东京农工大学。现任重庆大学光电技术及系统教育部实验室副主任、重庆大学985平台机械与光电系统及装备研究院副院长、重庆大学光电与测控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光电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际光学与光电子学会(spie)会员、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机电系统集成分会副理事长、国家led照明研发与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重庆光学学会理事长、重庆市led照明研发与产业联盟秘书长、重庆市电子学会光电子专委会主任、重庆信息产业研究发展中心电子技术专家组组长、重庆市照明学会副理事长。

陈伟民教授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深入于光纤技术及传感、精密测量与仪器、智能结构与系统等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数十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省部级奖7项,申请与授权专利40余项;在各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给建筑植入“感觉器官”

随着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日益进步,桥梁、大坝、公路、摩天大楼等基础设施拔地而起、雄冠全球。但伴随而来的基础设施的结构安全问题,且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高峰之后,其安全运行与维护保养问题日渐突出。然而,目前针对基础设施人工定期检测的传统技术,已经完全无法适应当今规模巨大、结构复杂、技术先进、数量众多的基础设施安全运行要求,这些传统技术不仅技术手段单一、检测参数有限,且每次检测都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金钱和时间,检测结果往往受环境条件、操作人员素质与责任心等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影响、误差较大,难以满足结构安全监测的要求。因此基础设施结构状态监测技术及仪器,成为保障我国众多基础设施结构安全迫切而长远的需求。


(未完,全文共2866字,当前显示89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