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公祭狂潮与磕头政治] 修炼狂潮

从最初的祭孔开始,经过若干年的文化预热,中国的公祭运动,在2007年度变得炙手可热起来。仅在上半年的短短6个月里,陕西黄陵与河南周口,就与甘肃天水瓜分了伏羲;浙江绍兴、湖北竹山、河北邯郸、甘肃天水和山西万荣等地共享了女娲;陕西黄陵和河南新郑分食黄帝;河南焦作、湖南炎陵和山西高平肢解炎帝;湖南宁远跟山西运城一起抚摸了舜帝。传说中的帝王亡灵被唤醒了,散发出陈旧而迷人的香气。此外,仓颉、孔子、孟子、柳下惠、伍子胥、诸葛亮和徐霞客等文化英雄,也受到了热烈的追穰。

大规模的行政公祭,不仅动员了民族国家的神话谱系,也点燃了视觉造型的冲动,并导致新一轮文化偶像塑造的浪潮。在公祭和造像之间,出现了密切的空间互动。2006年,所谓的“孔子标准像”被刻意制订,开了视觉垄断的先河;2007年,长达21公里的“华夏第一祖龙”,在河南新郑被轰轰烈烈地打造起来,而高达近40米的刘邦铜像,则在河南商丘崇高现身。它们是偶像重塑的最新先例,尽管最终都因破坏生态或耗资巨大而被叫停,但却从长度与高度上,全面展示了官员与乡绅的雄才大略。此外,圣坛、寺庙、广场之类的祭祀性建筑,也在紧锣密鼓的营造之中。地方诸侯的“文化激情”,照亮了那些黄昏的偶像。

在狂乱无序的磕头运动中,民族神和文化先知,被轮番送上豪华的祭台,接受地方百官的大礼。而主办者的真正用意,却并不在于“建构文化凝聚力”和“打造精神图腾”,而是指望藉此驱动旅游经济、招纳海外投资和炫示行政业绩。这是经济与政治的亲密联盟,而文化虽然被打扮得楚楚动人,却永远只是一个受利用和奴役的婢妾。

一些国家级贫困县卷入了这场公祭的狂欢,是因为它们企图藉此改变“贫困”的现实。公祭成为一种文化赌博,用行政拨款来下注,看能否博取更大的利益。地方官员成为慷慨的政治赌徒,由于投资失败跟乌纱帽之间没有逻辑关联,这种赌博对官员的政治前途是零风险的,而唯一受连累的只能是当地纳税人和中央财政,因为他们才是最终的埋单者。文化行动非但没有为社会繁荣带来推力,反而由于耗资巨大,把地方经济拖入了更深的困局,成为财政赤字的恶性根源。


(未完,全文共2906字,当前显示87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