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心怀天下,进退皆忧]心在这里进退由你

[摘要]宋代以科举作为选官的主要途径,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一大批中小地主出身的士人通过科举得以入仕参政,成为官僚集团的核心力量。经济地位的升降沉浮,入仕方式的演化,士人阶层统治地位的巩固,互为表里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入仕后知识分子的阶层利益与王朝利益即国家社稷的利益,在根本上取得了一致,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参政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他们积极上书言事,评判历史,参与政治,表现出较强的主人翁意识和使命感。

[关键词]宋代;科举制度;士大夫;参政意识;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k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2-0011-03

宋王朝建立在唐末五代割据混战的历史之后,在与周边辽、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交往中多是屈膝求和、奴颜媚骨的姿态,给人一种积贫积弱的印象。然而武事不济却与赵宋王朝欣欣向荣的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反差。宋朝,尤其是北宋,可以说是人才辈出,他们的成就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哲学、史学、科技等各个领域,使这一时期的文化登峰造极。自立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为保障北宋的长治久安,防止出现唐末五代武将握兵自重之弊,采取了重文轻武、重用文臣的策略。在“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社会环境中,宋代出现了一批社会精英――士大夫阶层,主要是知识分子和官僚的混合体,即文人和官僚。他们积极参与政治,把自己的命运与宋王朝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自任以天下之重”的入世精神,形成了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退皆忧意识。宋代士大夫强烈的参政意识与朝廷对士大夫的礼遇与优待有关。宋代统治者为了笼络广大的地主阶层,给官员士大夫的俸禄是其他朝代难以企及的,对士大夫的优待相对于前后各朝代来说也无与伦比。

对于知识分子而言,由士而仕,投身宦海,参与政治,是自身价值实现的主要途径。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势力强大,“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为门阀世族所垄断,从政治上阻断了广大知识分子为官从政的道路。隋唐时代,中小地主兴起,九品中正制被新兴的科举选官制取代。由于科举制度处于创立阶段,制度本身尚不完善,因而大量寒门士子仍旧被排斥在政权之外。由于士族门阀残余影响的存在,那些科举入仕的部分寒族,在跻身统治阶级行列之后很快变成了新士族,这种情况很难激发他们入仕参政的积极性。这一时期的士大夫还没有在群体意义上形成一种仕以行道、达则兼济天下的入仕参政意识。唐末五代至宋,门阀士族地主彻底衰微,庶族地主取得绝对优势,大批中小地主涌现出来,随着经济地位的上升,他们要求在政治上取得一定地位。宋代统治者适应了这种变化,以科举为选官的主要途径,而且有意识扩大选拔范围,一大批中小地主出身的士人得以通过科举入仕参政,并成为官僚集团的核心力量。

宋代积贫积弱,在强敌的威胁之下生存了300多年,开始有契丹的威胁,后来又有西夏的袭扰,最后被金人所灭。南宋一开始偏安江南,生存举步维艰,后来又受到蒙古的威胁。强敌威胁之下的宋政权能够存在300多年,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得力于文人士大夫集团和宋朝君王的同心同德。如果翻开两宋的史料,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即发生在前代的后妃、外戚、宗室、宦官等专权、扰乱朝政的事情在宋代都没有发生过。宋代只出现过权相架空皇帝、扰乱朝政的局面。这个简单的事实非常简洁地说明了宋代相权强化的事实。其根本原因,也是宋代帝王选择“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结果。尽管如此,宋代帝王仍然选择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统治模式。


(未完,全文共4768字,当前显示145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