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年纪大了力不从心 [力不从心的大引擎]

上市公司经历了困难的十年,其间它们遭受了丑闻的打击,规章的束缚以及其它企业组织形式的挑战。上市企业自从19世纪中期间世以来一直是资本主义的火车头。它们将自己安置在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的核心。20世纪90年代中它们似乎有席卷全球的趋势,将更古老的企业组织形式(例如合伙企业)以及更新潮的对手(例如国有企业)推到一边。

上市公司得以高唱凯歌是因为它们提供了三个可以持续获取成功的要素:有限责任鼓励了公众对其投资,专业管理提高了生产力,还有“企业人格”意味着公司可以在建立者离开后继续存在。1997年美国上市公司的数目达到了历史最高点的7888间。即使现在,美国上市公司的利润依然和过去60年间一样丰厚。

但是在过去的10年里,1989年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简森所写论文《上市企业黯然失色》的标题开始显得未卜先知。在2001-2002年间美国最显赫的一些上市公司纷纷落马。其中包括安然、泰科、世通和环球电讯这些在倒台前受人敬仰的大公司。6年之后,雷曼兄弟破产,花旗集团利通用汽车向政府求救。同时,在新兴市场里国有企业日益壮大,开始挑战最大规模公司都是上市公司这一观念。而在西方国家私募股权公司蓬勃发展,开始挑战管理最好的公司都是上市公司这一观念。此外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大批的家族联合企业纷纷登上台面,这也对上市公司最有条件推动资本主义的地理前沿这一观念发出了挑战。

因此,虽然上市公司口袋里塞满了现金,现在上市公司总体状况其实并没有表面看来那么健康。上市公司面临着一场危机,它们正在变得如同一间日渐式微的伦敦俱乐部。会员数在日益减少。会员们把大量时间都浪费在对俱乐部条规的无谓争执上。而且当会员们望向窗外时,它们看到的是年轻聪明的新人正在纷纷投奔它处。

英语圈国家内上市公司的总数已经大幅度下降了,在美国比1997年少了38%,在英国主要市场内比1997年少了48%。美国公司首次公开募股的数目从1980到2000年间平均每年311例跌到了2011年仅仅81例。


(未完,全文共2541字,当前显示84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