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传统与现代的纠结 [传统与当代的纠结]

内容摘要: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时间改变的不只是物质存在的状态,连其最本质的东西都有可能换掉,也许在现在看来只是一点点的变化,但是量变终究会引起质变。关键词:传统雕塑;现代雕塑;转型

由于受到现当代西方视觉造型的主流冲击,中国传统雕塑的样式风格未能全面地传承和延展,对传统雕塑艺术如何传承和借鉴,并使之发扬光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宗白华先生曾就中国传统雕塑给予了深情的赞美,他说。“从六朝到晚唐宋初的丰富宗教艺术,有云冈、龙门、天门山的石窟,还有近来才被人注意的四川大足造像和甘肃麦积山造像。中国竟有这样伟大的雕塑艺术,数量之多、地域之广、规模之大、造诣之深,都足以和希腊艺术争辉千古。而这些艺术却被唐宋以来的文人画家所视而不见,就像西洋中古教士对于罗马郊区的艺术熟视无睹。”中国传统雕塑的功能与现当代的雕塑艺术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古代的雕塑基本上是用于宗教与神灵崇拜的。这种传统的雕塑理念与样式,在20世纪初西方雕塑体系传入中国后,便几乎中断了,自此,雕塑艺术都是以西方人所规范的准则来进行的。但是,这未必就是不好的。北京大学教授齐鸣曾经坦言,“拿西方的文艺理论来套中国的现实,虽然并不一定可行,但是作为一种思考和探索的努力,仍有积极意义。”

齐鸣认为,在经过了冲击、比较和反思等不同阶段后,雕塑艺术家会重新回归自我,把思考回归到“我是怎么回事”这样的追问上面来。他说:“雕塑艺术依靠个人去表达。你是现代派,你就继续走下去;如果你不是,那么你就去找自己究竟是什么,适合怎样的语言方式,雕塑是个体在表达,既不是人群,也不是社会在表达,作为雕塑艺术家,首先要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根本。”所以,当中国的雕塑艺术家向西方雕塑艺术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应该更清醒地、自觉地去认识自己,思考向现代转型的生长点。

我们这一代人,跟我们的前辈以及后辈是不一样的,我们就是我们自己。我们会在雕塑艺术中寻找与自己的经历和认知相匹配、相协调的东西,然后围绕着它们来表现。中国雕塑向现代转型之后,形成了一些新的特征。中国雕塑艺术家通过实践证明了中国雕塑正在一条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前行。


(未完,全文共2768字,当前显示89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