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制度的不足 高校贫困生救助工作的探析

摘要。随着高校贫困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救助工作中出现的重“物质性救助”轻“非物质性救助”趋向,高校贫困生救助工作中滋生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了提高救助工作的成效,我们应当从贫困生救助主体、救助内容、救助体系、救助途径等方面着手,着力构筑“个体”与“群体”、“物质性救助”与“非物质性救助”协同机制,充分发挥各种救助途径间的互补和融通,凸显救助体系的整体合力。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救助进路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的增加,家庭贫困大学生(以下简称“贫困生”)的数量逐年增加,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也日益凸显。因此,如何有效开展“贫困生”的救助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所关注。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现状

在以往的高校贫困生救助工作中,出现了重物质性救助而轻非物质性救助的趋向,使得家庭贫困生的“心理贫困”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主要表现在:

(一)自尊观念错失

自尊就是尊重并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相对其它大学生,贫困生对自尊需求更加强烈。如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尊观念,已经成为高校贫困生救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高校家庭贫困大学生的自尊观念来讲,有两种倾向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一是自尊预期过高。具有这种倾向的家庭贫困大学生往往具有自负的心态,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对他人的评价和看法特别敏感。因此,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迫使自己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争强好胜的特点。二是自尊预期过低。自尊预期过低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自卑。具有这种倾向的家庭贫困大学生往往表现出逃避现实、隐匿痛苦、抑郁失望等特征。

(二)意志观念错位

意志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的总和。一个人意志力的强弱,与其生活的环境、成长的经历有着直接关系。对于高校家庭贫困大学生来说,他们中的大部分从小就经受了生活困难所带来的磨难,养成了不怕吃苦、积极努力、勇敢果断、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然而,有一部分家庭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接受了高校贫困生救助之后,往昔的斗志不见了,奋斗的目标模糊了,攀比心理严重了。

(三)诚信观念缺失

对于家庭贫困大学生来说,诚信观念的缺失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在经济方面,诚信观念的缺失集中表现在助学贷款上。个别家庭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之后,不能积极、主动地与银行、学校进行联系和沟通,而是采取恶意拖欠或有意逃避还贷的态度。在学习方面,诚信观念的缺失集中表现在面对作业及考试上。个别家庭贫困大学生为了改善经济状况,把大部分的业余时间用到打工上,而把完成作业和通过考试的希望寄托在抄袭、作弊上。在就业方面,诚信观念的缺失集中表现在个人信息上。个别家庭贫困大学生为了提升自己在就业竞争中“含金量”,简历上填写虚假个人信息和相关证明材料。

(四)感恩观念淡漠

感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感恩是指对那些为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我们渡过难关的团体或个人,报以感激之情,并以力所能及的方式给予适当回报的心理。高校家庭贫困大学生的感恩观念淡漠的现象,主要表现:一是广义层面上,表现出对社会、学校、家庭的不满和忿懑。个别家庭贫困大学生经常报怨社会如何的黑暗,学校条件如何的差,奖、助学金评定工作如何的不公平……等等,对社会、学校、他人和环境缺乏感恩之心。二是狭义层面上,表现出对资助团体或个人的不满和冷漠。个别家庭贫困大学生在接受资助之后,不能积极主动的向资助团体或个人汇报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更有甚者,当由于某种原因造成资助协议被迫中止之后,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不但不能理解资助人的苦衷,更是对资助人心存不满,报怨连连。


(未完,全文共4759字,当前显示149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