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雀鹰”与“空中飞人”的部队 明日之后空中飞人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军事航空技术的进一步巩固与发展,有人开始探讨作战飞机从空中载体上投放以及再回收的可能性,于是便引发出有关“飞艇航母”及其载机的种种试验与研究。

利用当时体形最大、载重最多的飞行器――飞艇�来改装出所谓的“空中飞机母舰”的设想,就这么诞生了。因此它比设计开发海上航空母舰要早得多。当时,军方的目的不外乎两点:一是延伸侦察机或战斗机的作战半径;二是为飞艇本身提供实时的积极防御手段。

相关原理的试飞最早出现在1905年。美国人琼・j・蒙特格梅利乘坐简易滑翔机,被从气球上投下后顺利飞回地面,这是将飞行器的起飞点首次移至空中。

1915年夏天,欧洲战事正酣。英国海军飞行员乌斯本中校偕爱尔兰少校乘一架be・2c型战斗机,由一只大气球载入空中。经投掷后,飞机再次点火进入独立飞行。可惜不久即机毁人亡,试验惨遭失败。

也有人转而想到利用大飞机作为小飞机的空中载体。

由子母飞机进行的第一次组合并试飞成功,发生在1916年的5月17日。一架英国的波特“婴儿”式�baby�双翼双发水上飞机用它的上层机翼驮着一架布利斯托,“侦察兵”c型�scoutc�飞机同时升空,并在3000米高度将其抛出,后者完成了独立飞行。英国方面认为,如果此项技术趋于完善,便可大大缩短拦截德国来袭的飞艇的时间和大大延伸战斗机的拦截半径。但在此后十几年间,有关试验仍然以飞艇与飞机之组合为主流。

如1918年1月26日,德国首次从飞艇上通过一组钢索,将一架飞机投放成功。当天,一架“信天翁”・d・Ⅲ型�albatros・d・Ⅲ�战斗机在1400米高度上,从l・35号硬式飞艇的腹部分离之后,经过46米的自由下坠,终于改平进入正常飞行。不过为了保险,飞机早在未离开地面时就已经提前开车。

本来,德国也许会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但就是因为管理飞艇部长的一句大话,而终止了有关试验。他曾经十分傲慢地说过:我们德意志帝国的飞艇从来就不需要惧怕敌机。

同样,为了加强飞艇自身的安全(不至于在遇到敌机威胁时再向本土求援),英国在r・23号硬式飞艇的下部加装了一块能与索普威斯“骆驼”式(camel)战斗机的上层机翼翼型紧密贴合的凹面平板。当需要战斗机出航时,战斗机可以迅速从该平板落下,经开车后进入独立作战飞行。1918年11月18日,凯茨大尉驾机离开这艘母艇后,象征性地绕飞艇盘旋了一周,然后顺利落地。后因战争结束,此项试验没有继续下去。

当时的飞艇航母试验存在着一个严重缺陷,那就是子机一旦分离,就再也无法返回母艇,这就给子机的安全返航带来隐患(特别是在外海作业),因此严重影响了飞艇航母的实用。

又过了好几年,直到1924年情况才出现转机。12月15日,美国陆军航空兵(空军的前身)率先实现了子机从母艇上“起飞”之后,再“着陆”(空中回收)的夙愿。丰拓中尉驾驶一架斯佩利“信差”式(messenger)双翼机,从tc-3型软式飞艇下部的释放架上起飞后,再次飞返母艇的释放架下,并与之对接,顺利完成了“空中系泊”。这次的成功,大大增强了陆航进一步开发飞艇航母的信心。

到第二年的10月15日,不甘落后的英国皇家海军同样完成了类似的试验。哈噶・黑格少校驾驶着德・哈维兰dh・53“哈欣巴德”式飞机从r・33号硬式飞艇上起飞并回收成功。虽然与美国同行所用的“悬挂/释放架”在结构上不尽相同,但工作原理却如出一辙。


(未完,全文共4406字,当前显示140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