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竺可桢:身正学高,求是立本的“儒雅”校长:竺可桢求是精神

竺可桢的一生是近乎完美的。他为人谦逊平和,虚怀若谷;治学则严谨求实,一丝不苟;做官则刚正不阿,唯理是从。可以说,他是中国儒家文化道德理想的一个卓越楷模。而在竺可桢先生接任浙江大学校长的13个风雨春秋中,他更加倾尽心力,以身垂范,将科学研究的至高理念――“求是”精神,一点一滴地灌注到浙大师生的灵魂里。应该说,他为浙江大学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剑桥”助了最大的一臂之力。

竺可桢字藉舫,浙江绍兴市人,1890年出生在当地一个普通家庭。他从小就在私塾里读书,每天勤奋苦学。中学阶段,就读于上海澄衷学堂和复旦公学,后转到唐山路矿学堂上学。191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庚款留学的公费生,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农学,后又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专攻气象学。哈佛大学求实崇新、自由探讨的学风,曾给予他深刻影响。1918年他以台风研究的优秀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时年28岁。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竺可桢回到了祖国,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竺可桢受聘担任南京高师地学教授,该校在他的主持下建立了地学系,他亲任系主任。1936年,竺可桢先生在蒋介石的反复劝说下,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此后的13年里他一直苦心经营,并为浙江大学进入中国第一流的高等学府费尽心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断然拒绝随国民党政府去往台湾,坚持留在大陆继续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尽心竭力。1949年,他出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副院长,同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竺可桢为发展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堪称鞠躬尽瘁,呕心沥血。他无愧于我国近代科学家、教育家的一面伟大旗帜。

引“求是”之理念

塑大学之精神

一所高等学府如果没有内在精神价值的支撑,那将是不可想象的。正是深刻认识到大学精神的重要功能,竺可桢在上任伊始便开始着手塑造浙江大学独特的精神内核。由于浙大的学生学习做事勤恳朴实,不事浮夸,以往在社会上的声誉颇佳,竺可桢因地制宜,遂将浙江大学的校训定为“求是”二字。他解释道,“求是”取之于王阳明的“君子之学,惟求其是”,其内涵意蕴就是实事求是,探求真理。1939年,竺可桢在《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和《科学之方法的精神》的专论中,又将“求是精神”演绎为奋斗精神、牺牲精神、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可以说,他在浙大的13年校长生涯中,成功地把这种精神特质融进了学校的文化底蕴中。

竺可桢本着“求是”的理念和原则,对浙江大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造。首先是在办学思想和方法上,他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又充分吸收西方大学先进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经验。由此出发,竺可桢对浙江大学的办学目的、管理制度和教育方式方法都做出了大刀阔斧的变革。他先是力主改变中国以往的学校仅把传授知识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的简单做法,并提出要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作为大学的另外两项重要职能。


(未完,全文共4775字,当前显示126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