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理解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谈谈你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理解

如何理解中国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自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决策以来,人们谈论得越来越多的热门话题。在这些林林总总的谈论中,可以梳理出大致两种文化软实力概念:一是对文化软实力作广义或宽泛的理解,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环境保护等统统纳入文化软实力范畴中;二是对它仅仅作狭义理解,认为文化软实力其实就只是属于艺术范畴的,不宜扩大化。到底哪种理解更契合实际。鉴于这种理解不仅牵涉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理论表述,而且更牵涉到对它的持续的调查研究乃至政府决策,因此,有必要在此首先就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理论内涵作一初步的分析和阐释(当然,谈论“国家文化软实力”同谈论普通的“文化软实力”之间,还是存在国家视角与个体视角、国家利益与个人关怀之间的不同的)。

一、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来源

文化软实力理论不是突然间产生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实际上,在中外都可找到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在西方,韦伯关于“卡里斯马”(charisma)及其统治类型的社会学研究、葛兰西的“霸权”论及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论等,实际上都为“软实力”的提出和发挥影响做了理论铺垫。我国古代老子就主张“柔弱胜过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功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些思想恰是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宝贵的中国本土资源,值得在与西方思想的对话中予以认真总结和传承。

不过,文化软实力理论的较为直接的理论生长点,可以说是在于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后国际政治新格局下的战略对策需要。1993年是一个标志:美国国际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在论文《文明的冲突。》中提出国际政治的“文明冲突论”,表明文明或文化问题在国际冲突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人们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他们认同于部落、种族集团、宗教社团、民族,以及在最广泛的层面上认同文明。……对国家最重要的分类不再是冷战中的三个集团,而是世界上的七八个主要文明。”[1]亨廷顿正是根据这一观察,得出了一个判断:“冷战后时代的世界形势是一个包含了七个或八个文明的世界。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绝大多数来自不同的文明。最可能逐步升级为更大规模战争的地区冲突是那些来自不同文明的集团和国家之间的冲突。”由于如此,“全球政治已变成多极的和多文明的。”[2]这种以“文明冲突论”取代原有的“政治冲突论”的观点,已经内在地孕育着一种文化软实力的视野:国际间的政治、经济及军事实力的硬性较量正在逐步让位于文化与文明的软性实力较量。


(未完,全文共5754字,当前显示117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