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新十堰 新目标 新征程(市长署名文章定稿)

新十堰新目标新征程

十堰市人民政府市长周霁

十堰史自商周,因拦河筑堰十处而得名,位于祖国版图的心脏地带,是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闻名全国的汽车城、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市域面积2.4万平方公里,辖五县一市两区,总人口350万。

十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1969年,伴随着第二汽车制造厂(1992年9月1日改名为东风汽车公司)的建设,十堰市应运而生。1969年1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十堰市(县级市),1973年升格为地级市,1994年原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合并,成立了今天的十堰市。建市四十年来,十堰坚持依托东风、服务东风,着力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加快发展“一主四大”支柱产业,奋力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全市呈现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良好态势。昔日的边陲小镇已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汽车产业基地、享誉中外的文化旅游胜地、贯穿东西的交通走廊、环境优美的生态示范大市。全市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绿化十佳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中国生活质量百

—1—

强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等殊荣。

一、历览新成就,沧桑巨变

建市之初,十堰农业不能自给,工业基础薄弱,商业发展寥寥。四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十堰历届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务实创新,不断深化对市情认识,廓清发展思路,强化发展举措,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发生了沧桑巨变。

一是致力于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实现了由贫穷落后向整体小康的沧桑巨变。2009年,全市gdp达551亿元,是1969年的110多倍;财政总收入达55亿元,是1969年的400多倍;三次产业结构由建市初的56.4∶16.4∶27.2,调整为2009年的12.1∶46.2∶41.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1989年的10倍多和7倍多,人民生活质量由贫穷、温饱进而整体迈进小康。

二是致力于构建多元支柱产业格局,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弱市向现代工业强市的沧桑巨变。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始终坚持“工业兴市”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汽车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旅游、水电、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新兴产业,“一主四大”多元支柱产业发展格局加快形成。200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820.7亿元,是1969年的500多倍。全市生产各类整车43万辆,实现汽车工业增加值167亿元,水电产值60亿元,旅游收入超过50亿元,医

——2

药化工产值25亿元,绿色食品加工产值20亿元。

三是致力于创新优化发展环境,实现了由相对封闭的内陆向不断开放的前沿的沧桑巨变。建市之初,十堰与外界的经济关联度很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们大力推进各项改革,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支持和服务东风公司走市场化、国际化发展道路,外向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十堰一举从相对封闭的内陆城市发展成为不断开放的前沿城市。2009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2.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5700多万美元,引进市外境内资金63.5亿元。十堰发展环境不断得到优化,被评为“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


(未完,全文共6185字,当前显示135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