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空中乘务专业养成教育研究

摘要。剖析空中乘务专业在核心业务能力培养上存在的问题,探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空中乘务专业养成教育合作的可行性,提出通过设立“三家三阶段”的合作办学模式、制订教师访学、国际学生交流计划、探索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与教育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等方式,强化空中乘务专业核心业务能力养成教育。

关键词:专业能力;养成教育;空中乘务专业

1引言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我国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地,更应充分利用“一带一路”这一广阔的发展平台,开展与沿线国家高校间的合作,广泛吸收国际知名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优秀经验,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专业核心业务能力的培养上加强合作与交流,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提升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当前学界对空中乘务专业的教育研究主要侧重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实践实训教学等方面,对空乘养成教育的研究极少。以“空乘养成教育”为关键词在知网搜索,仅有4篇文献,且主要是从学生管理的角度展开探讨,未曾涉及空乘专业的核心业务能力提升问题[1-4]。本文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视角提出空中乘务专业学生专业核心业务能力养成教育的建议,促进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2空中乘务专业核心业务能力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空乘是民航运输中直接面向乘客的一线服务人员,其服务能力及服务效果是航空公司客舱服务质量的直观体现。随着我国民航运输事业的飞速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量激增,1999年中国民航大学和沈阳航空工业学院首次开设空中乘务专业。自此之后,我国各高校顺应市场需求,陆续开设了该专业,特别是2009年以来,专业开设数量呈井喷式增长。据统计,当前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的院校有320余所,年毕业学生1万余人。虽然航企对空中乘务人员的需求量极大,但出于安全管理及服务质量的要求,航企对空乘人员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空乘人员不仅需要良好的外在形象条件,更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及强健的体魄。国内各高校在空中乘务专业的人才培养上出于成本考虑,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外在形象、基本服务技能的培养,而更能体现空乘人员价值的专业核心业务能力,即快速反应能力(应急技能)、对客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特殊场景处理能力涉及较少。即使有些院校开设此方面课程,也是以普通课堂教学形式开展,没有从养成教育角度开展训练,以致培养效果差,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业务能力的培养模式最终导致毕业生只有一定的外在形象,综合素质不高,与航空企业的用人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所以空中乘务专业的毕业生上机率低,平均不足三分之一,大量的毕业生只能转到地勤或其他商业企业中工作,降低了人才培养效率。随着旅客旅行经验的日益丰富,对航空运输的需求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空间位移,而更关注旅途过程中的服务感受,这就对空乘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空公司在招聘空乘人员时,也不再单纯地以外在形象作为标准,而是在外在形象基本达标的情况下,更侧重于对应聘者内在素养的考核,只有这样,招聘来的人员才具有发展潜力,才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与业务迁移能力。高校按当前模式培养的空中乘务专业学生,与航企的需求是难以匹配的。

3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空中乘务专业养成教育合作的可行性


(未完,全文共5555字,当前显示143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