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角的度量说课材料[大全]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苏教版)四年级(上)第18~19页的角的度量。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更不用说角的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这一内容的学习是为以后学习角的分类以及七~九年级学习平面图形打基础的,也就是说这部分知识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要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逐步掌握探究知识的方法。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详见教案。

二、说教学程序及设想

教材在想要学生感知到说一个角的大小要有一个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时,采用的是:用两个不同的三角板的三个不同的锐角(即300

、600

、450

)去量已知角的大小,这样引入方法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本人感到,没有用不同大小的角去比画同样大小的角来得直接,更能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更能吸引住学生的眼球。

为了学生认识量角器、角,什么情况下读量角器内圈的度数,什么情况下读量角器外圈的度数,以及10的角有多大,多少度的角有多大,本人用两根红线来演示,容易使学生形成直观上的表象。

在让学生掌握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的过程中,本人采用了“尝试、估计、验证、总结”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度量的方法。

有时,角的两条边(有的是一条边)达不到刻度线,需要延长边,本人特地在作业纸的第2题安排了这样形式,以便使学生解决。为了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与角叉开的大小有关。除了让学生做“想想做做”的第3题,随接讨论外,还安排了变式题“如果将一个300

放到一个放大10倍的放大镜下观看,这个角是多大”,是学生加深印象。

以上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优化教学的要求。

三、说教、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1、促使学生发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学生认知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过程。当学生学会了一种知识以后,再学习新的一种知识时,这时的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就会发生冲突,这就好比原来平静的河面被人仍下一块石头,水面上泛起一道道波纹,再经过一段时间,河面上又趋于平静。本节课的起始阶段,学生感到∠1和∠2的大小是相等的,而教师偏偏用不同大小的角去比画,得到这两个角不等,学生产生了原有经验与现有局面相矛盾的情况,使得学生迫切希望有一种统一的、能度量角的工具。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会给学生带来疲倦。没有欢乐鼓舞的情怀,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不竭的动力。

2、估角、量角有机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根据本人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学生量角时,往往是看量角器的内圈,还是看量角器的外圈不能够掌握。即使是比较好的学生,也时常发生错误。针对这个问题,本人借助直观教具——量角器及量角器上的两根红线,让学生先感知

1、90的角有多大。在学生初步学会度量角的度数后,让学生再估计以下这个是比90大,还是比90小,来验证量的角是否正确。整个量角、估角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过程。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团结协作意识


(未完,全文共14809字,当前显示148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