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专题2科学的本质与科学价值 第三节

第一篇:专题2科学的本质与科学价值第三节专题2科学的本质与科学价值

第三节

科学价值

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家和哲学家争论至今的一个话题,在科学与价值关系的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在西方,直到20世纪70年代,“科学价值中立说”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核灾难和全球性环境以及高科技伦理问题的日益突出,“科学价值中立说”不断遭到质疑,科学负荷价值说逐渐成为普遍的观念。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揭示了科学的实践基础,指出科学作为“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是与人及社会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并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马克思价值论从实践的观点,从人与科学内在联系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科学价值的内涵和特征。

一、西方的“科学价值中立说”

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d.hume)严格区分了两类命题:第一类是事实陈述,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第二类是价值陈述,回答的是“该不该”的问题,前者诉诸于理性,后者诉诸于伦理,这两类命题没有内在的联系,第一类命题不能退出第二类命题,反之亦然。如原子核分裂或聚合(裂变或聚变)时可以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可以由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给出,这是一个科学命题,但由此我们并不能得出应不应该使用原子弹或氢弹。休谟认为如果将“事实”与“价值”两者相混淆,必将引起“知识上的混乱”。由休谟论题引发了人们对科学与价值的深入思考,也由此形成了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都占据主导地位的“科学价值中立说”。

18世纪德国科学家康德发展了休谟的思想,认为科学是关于事实的认识,本身不包含价值的成分,价值标准只是评价的准则而不是形成理论的方法。20世纪之后,这一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maxweber)提出了著名的“价值无涉”(Wertfreiheit)观,强调经验科学只能告诉人们事实“是”什么,但决不教导人们“应当”怎么样,后者完全取决于人们自己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来选择。从“存在”无法上升为“应当”。因此,关于客观世界的经验知识的科学必须拒绝承担价值判断的任务,从而保持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和中立性。韦伯认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在他表明自己的价值判断之时也就是对事实充分理解的终结之时。20世纪30年代以石里克(m.schlick)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是关乎事实的,价值是关乎目的的;科学是客观的,价值是主观的;科学是追求真理的,价值是追求功利的;科学是理性的,价值是非理性的;科学是可以进行逻辑分析的,价值是不能进行逻辑分析的,因此,科学与价值是没有任何联系的,完全对立的两极。科学价值中立说主张科学与价值无涉,科学是纯粹求真的事业,科学不带价值倾向的、不带感情因素的了解自然界,科学家要坚持客观性和中立性,要“为科学而科学”,在考虑科学问题时对社会采取超然的态度,科学要与政治、伦理等严格区分,以保持其“纯洁”性。

科学价值中立说对科学与价值关系的认识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认知与评价,事实与价值加以必要的区分,对具体科学活动是必须的、有益的。科学在于实事求是地反映对象的客观本质和规律,客观真理性是科学的本质属性,也是科学区别于非科学和伪科学的本质特征之一。只有面向客观事实,立足客观事实,而不是立足于个人的目的、利益、需要、兴趣、情感、尊严、地位、名誉、偏好,以及宗教信仰、阶级立场等,才有可能真正达到这一目标。在科学研究中,弄虚作假、马虎轻率、主观臆测、专横固执、迷1


(未完,全文共21594字,当前显示143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