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15、唐雎不辱使命

第一篇:

15、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战国策》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文言常识的积累。教学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人物性格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四、全班齐读生字词,一分种时间识记

弗fú雎jū怫fú跣xiăn抢qiāng傀guī祲jìn缟găo挠náo谕yù

五、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做好笔记,在两名学生读完后,其他学生可指出不正确的断句及错别字

六、解析第一段

1、全体学生齐读第一段

2、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注释翻译第一段。并提出不能解决的疑难字词。

3、思考问题并回答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采取“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

2、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从故事情节来分,本段属于故事的:开端内容: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

3、面对秦王的无理要求,安陵君婉言拒绝,有情有理,表现安陵君恭谨诚恳之情的语句是: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安陵君拒绝秦王所持的理由是: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4、解释:秦王使人易加惠唐雎使于秦

七、堂清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分各色朗读课文。

二、复习上节课内容,疏通文章大意

三、解析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解析过程:

1、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借助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并提出疑难字词。

2、思考相关问题并回答,做好笔记

四、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文章讲述了战国时期安陵国使者唐雎不畏秦国强权,坚决维护国土并最终使秦王屈服的故事。结构示意图

五、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未完,全文共26804字,当前显示145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