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七律

威小石家国

《七律长征》这首诗篇幅短,难度较小,全诗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今天,听了胡老师对本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精心导入

这篇文章是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故事,因此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没办法去亲身体会,学生想像不到长征时的情景,因此胡老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长征,初步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辛,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

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胡老师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解词句。

1、在首联教师通过让学生讨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远征难”和“只等闲”,并且提醒学生注意在朗读“不怕”二字的语气,从而感受诗歌的那种气壮山河的气势。着重介绍了背景资料。如:红军的行军路程——二万五千里,突出了“远征”;

2、在颔联胡老师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诗句中,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从而体现红军吃苦耐劳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胡老师花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

1

“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胡老师及时地用幻灯片出示了“巧渡金沙江”的资料,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飞夺泸定桥片段更加震撼人心,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场面让同学们如同亲临其境。(4)尾联是全诗的收尾更能够体现红军战士的那种乐观的、积极的精神,在这个环节上,胡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更喜”二字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一个“颜”字突出了红军战士翻越大雪山之后怎样的心情。

第二篇:《七律.长征》评课稿《七律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听了王有瑞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后,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值得学习:

1.先声夺人,帮助学生“酝酿”情感。王老师课前和学生的谈话,看似随意,其实是为下面的理解文章所服务的,上课伊始,王老师出示一组数字,让学生说说从你了解这组数字吗。让学生感受到长征所经历的重重艰难,其实就是为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接着,王老师利用多媒体把长征路线展示出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碰撞。为学生很好的创设了一个学习《长征》的情境。老师此举旨在“酝酿”情感。“酝酿”情感是我们打造有效课堂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声夺人,构建起情感的基石。

2.课前准备充分,图片资料丰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王老师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诗歌内容。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利用资料巧解难点。王老师通过资料,巧妙地将学生陌生的时代背景、七律的特点、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路线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


(未完,全文共15036字,当前显示145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