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走转改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二个多月来,随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深入开展,我以实际行动探寻“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真实答案。

脱离群众的作品绝不会是好作品。现在一些作品、文章被群众戏称为“镜中之花、水中之月”,没味、没用,听不明、看不懂,最大的要害就是没有回应群众的关切和诉求。只有走进基层,才能把握观众的思想脉搏,养成回应观众关切的创作风格。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知道老百姓衣食住行生活百味,也才能找到我们创作的着力点。

“勿忘人民”,语重千钧。这是新闻工作者杰出代表穆青生前最为钟爱、写得最多的四个字。穆青一生六访兰考、七下扶沟、九进辉县、四访宁陵、两上红旗渠„„借由他的笔,焦裕禄、吴吉昌、潘从正„„走进几代国人的心灵深处。他曾饱含深情地说“要当好一个称职的记者,,我的目光和笔触时刻也不能离开人民”,“只有在生活的激流中,才能写出时代的篇章”。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者的成才之路。也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取得,不是靠坐在办公室,跑机关,泡部门得来的。只有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才能全面、客观地了解方方面面的情况,真实了解实际工作,通过分析、研判,在写稿子时才能把握大局。从深入基层到写出稿子这一过程,就是锻炼记者的过程。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才能炼就朴实的文风,写出有"温度"的稿子。源头有"活鱼",基层天地阔,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用群众朴实、鲜活的语言写出打动人、感染人的稿子,才能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采写报道,才能与群众能心贴心。

转眼进入报社已一年多了,通过一年多的的采访,我真切地体会到,只有真正接触采访对象,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而也只有在与采访对象面对面交流中,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写出好的新闻。

第二篇:走转改评论:把新闻工作坐标定在基层http://.cn2011年08月26日08:46光明日报

近日,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召开会议,对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部署。基层是新闻工作的源泉所在,广大新闻工作者走进基层一线,深入人民群众,明确新闻工作的坐标,才能发挥出新闻事业的最大价值。

走进基层,向群众学习,一直是我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从延安窑洞里的广播电台,到西柏坡民居中的报纸编辑部,再到深入工厂农村的大批通讯员队伍,一代又一代党的新闻工作者生活在基层,工作在基层,采写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播发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新闻报道。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当代信息流通越来越快,交流的时空障碍也被一一打破,媒体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网络化信息化对媒体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民群众对新闻报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更需要广大新闻工作者,努力把新闻工作的坐标定在基层,采写大量真实可信的新闻,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深入基层才能把握基本国情。国情在哪里。它不在文件里,不在讲话中,只在普通群众那里。群众的生产生活,群众的观点意见是真正的国情,是影响党的方针政策制定方向的关键因素。新闻记者经常到群众中间走走,经常到基层一线采访,虽然个人感受到的是小范围情况,但这样的信息多了,就能反映出一个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真实情况。

深入基层才能确定职业坐标。脱离群众的危险在新闻宣传领域也是存在的。我们的一些编辑记者,习惯于眼睛盯着“上面”,忽视人民群众这一新闻报道的最大主角,工作游离于群众之外,说话凌驾于群众之上,这样采写的新闻报道难免空洞乏味,不仅群众不满意,“上面”也不会喜欢。只有经常走进基层,明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确立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的职业坐标,才能避免犯脱离群众的错误。


(未完,全文共10362字,当前显示149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