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理论逻辑和价值意蕴

【摘要】

一个时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围绕奋斗、幸福以及奋斗与幸福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奋斗幸福观”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理论依据,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现实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路径选择。文章着对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理论逻辑和价值意蕴进行解读。

【关键词】

“奋斗幸福观”理论逻辑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上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1]等新论断,初步形成了富有时代特征的“奋斗幸福观”。

一、“奋斗幸福观”的理论语境

“奋斗幸福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继承和发展,立足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理论语境,可以探析“奋斗幸福观”的理论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本质上规定“奋斗幸福观”的人民性立场

。r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中异化劳动,阐述对幸福本质的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劳动导致劳动者受到折磨、精神受到摧残,这是造成劳动者不幸的根源。“奋斗幸福观”本质上要求劳动成为劳动者自身需要和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者在劳动中获得满足、感到幸福。

(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逻辑上规定“奋斗幸福观”的科学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标准。事实依据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不幸。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只有行使自己的动物机能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人,而人在运用自己的人的机能时,反而觉得自己是动物。研究对象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幸福不是个别人的幸福,而是在人与人之间的普遍联系中形成的幸福,他说:“在真实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幸福)。”[2]。检验标准是马克思恩格斯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从第一国际、巴黎公社,到恩格斯创立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革命中得到检验。

(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实践上规定“奋斗幸福观”的发展性目标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探讨了具体实践方式。《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出了“三形态论”:一是人的依赖关系,人的原始的丰富性和个人的自我牺牲;二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三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过程相统一,客观上要求“奋斗幸福观”要具有发展眼光,设立阶段性目标。

二、“奋斗幸福观”的价值意蕴

“奋斗幸福感”形成于要实现“强起来”的时代,它对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奋斗幸福观”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和全国人民共同的理想,是民之所系、情之所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等一系列有关幸福追求的观点。“奋斗幸福观”的提出具有“指南针”功能,回答了为什么奋斗的问题,指出“奋斗”的目的是“幸福”,进一步指出“奋斗就是幸福”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国梦,是亿万人民的福祉所在。

(二)“奋斗幸福观”以全国各族人民为奋斗主体


(未完,全文共16022字,当前显示140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