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走近张充和

我认识苏州赫赫有名的九如巷张家是缘于《最后的闺秀》、《水》、《顾志成纪念册》,而我了解的张家第一个人物则是重修沧浪亭五百名贤祠的张树声――张充和的曾祖父,他历任江苏巡抚、山西巡抚和两广总督,使张家成为与李鸿章家族并列的合肥五大家族之一。1918年,张充和女士的父亲张冀牖由沪迁苏,并变卖家产创办私立乐益女子中学。1925年又创办平林中学。张冀牖常与教育家蔡元培、马相伯、吴研因等交往请教,又聘请共产党人叶天底、侯绍裘、张闻天为教师,侯绍裘等在校秘密建立中共苏州独立支部,使乐益女中成为苏州早期革命活动的第一个据点。正是这位开明的教育家养育了四女六子,个个受到良好的教育,个个才华横溢,学有专长,张充和便是排行第四的女公子。我对张家仰慕已久,通过朋友收藏了他们自己编辑出版的中国首家家庭杂志――《水》,了解了张家四位才女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和她们的夫婿顾志成(昆曲家)、周有光(语言学家)、沈从文(作家)、傅汉思(德裔美籍汉学家)的故事。叶圣陶先生曾说谁娶了她们是一辈子的福气,然而岁月沧桑,张充和的三位姐姐近年渐次凋零,她成了硕果仅存的一位,也愈九旬。

在九月下旬一个阳光和煦的早晨,我应约来到七十多年前沈从文寻寻觅觅的九如巷张家,拜见旅美归来的张充和女士。踏进院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口古井,旁边是一棵枝叶茂盛的无花果,园子里植满了花草树木,绿意盎然。张充和女士的五弟张寰和先生告诉我,那古井、无花果是张家的旧物,也是海内外每个张家人心系难忘的。沿着绿荫下的小径,我们来到小客厅,见到那个依旧美丽优雅、依旧平和从容的张家四小姐。我恭恭敬敬地呈上在苏州市档案馆内发现的三篇散文,那是她发表在《1933乐益文艺》上的《我的幼年》、《别》、《梁》,她惊讶于档案馆馆藏之丰富,也感叹我们工作之细致。我们的交流就从她的文章开始。

张充和在《我的幼年》一文里深情地抒发了她对祖母的热爱和怀念。这位祖母是李鸿章的侄女,无子嗣,在张充和八个月大的时候过继给她,祖母是她最亲的人,当她四岁时每每有客人问她是谁生的时,她总是理直气壮地说“是祖母生的”,回答总是引来一阵大笑。我问她还记得幼年的话吗。她说记得,当时心里好奇怪,心想“有什么好笑的,难道你们不是祖母生的。”在她明白还有一个叫母亲的人生了她时,母亲却因病离她而去,但她知道母亲和祖母都是最爱她的人。虽然平时也常在苏州、合肥往返,但直至十六岁时才正式回苏州,幼年“有趣和温暖的”生活成为她温馨的回忆。祖母非常重视对她的教育,自五岁起,就让她接受严格的教育,开始读书写字。九岁起另聘吴昌硕的弟子、著名考古学家朱谟钦为师,跟着朱先生学习古文和书法,从此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至今写字成了她每日必做的功课。然而私塾教育在给了她丰富的国文知识的同时,却导致她对数学的一窍不通。当年她考上海务本女校时,数学得零分,考北京大学时国文成绩第一,但数学成绩依旧零分,“勉强”被北大录取。胡适先生在一次聚会时对她说“张旋(那时怕考不取北大,给家人丢脸而改的名字),你数学上要用功些”。她说当时我想:“我怎么用功啊,我对数学一点也不懂。”她还清楚得记得当时有一位同学嘲笑她数学考零分,在北大的一份刊物上写了一首打油诗,其中有一句“鸡蛋三百六十度”。她认为这首诗不是上海人就是苏州人所写,因为鸡蛋两字乃几何、代数之谐音,这种读法只在沪苏两地流行。说完这段往事,她笑咪咪地直夸那个作者是个天才,我暗暗敬佩其超人的记忆力。


(未完,全文共12570字,当前显示142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