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七律--游榆林镇北台有感

律—游榆林镇北台

王万成庚寅初秋20100830

红山之巅镇北台,①

蒙汉一家边城开。

榆柳绿荫山色绕,③

大漠黄沙渠水来。

交易成时犹可信,

兵马动处必有灾。

遥望当年古战场,不见狼烟见野炊。

备注:

①--镇北台位于榆林市北约5公里处红山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为明朝九边重镇之一的延绥镇巡抚都御史涂宗浚主持修筑,属于万里长城防御体系之一的观察所,是明长城中部的要塞之一。北瞰河套,南蔽三秦,锁长城要津,控关陇门户。

②--镇北台本为“蒙汉和议”而建,紧依台北下方建一方形小砖城,名款贡城,是当年蒙汉官员接待洽谈及举行献纳贡品仪式的场所。台西南800米处,有明代易马城遗划,面积约6.5公顷,是蒙汉民间自由贸易的城池,也是蒙汉民族和睦相处的历史见证。

③--镇北台周围林网农田,纵横渠道,榆柳成行

④--站在镇北台之顶远眺,金沙蓝天、碧澄水库、逶迤长城、绿色林带。还可以看到红石峡水库,治理沙漠的辉煌成果——沙地植物园和沙漠运河——西沙渠、榆东渠;榆卜界沙漠海子风光和郁郁葱葱的林带果园;秦长城的烽火台遗迹和起起伏伏的黄土丘陵。

第二篇:读《七律长征》有感国魂

有一首诗,它让我感动,有一首诗,它让我为之动容,有一首诗,让我看到了中华民族不屈得脊梁,它叫《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短短的56个字,却浓缩了红军二万五千里的艰难征程,多么坚定的话语,多么广阔的胸怀,它那傲视群山的气势令人震撼。而毛泽东笔下的红军又是何等的坚强,高低起伏,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高大雄伟,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中只不过是脚下滚动的泥丸。的确,如果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怎能拖着瘦骨如柴的身子与暴风骤雨搏斗,又怎能在饥肠辘辘中走过草地,翻过雪山,天啊。他们超越了常人难以超越的极限,多少次,红军战士在死亡边缘上徘徊,又有多少次,他们和时间进行着生命的赛跑。

读着读着,我不禁深深的感叹。生命的奇迹究竟是怎么诞生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就是最好的见证。

那十四根黑铮铮的铁索,凌空飞架,每一条都意味着生命的代价;咆哮的河水,如暴怒的巨龙,每一秒都有被吞噬的危险。近了。近了。我仿佛看到战士们爬上铁索,奋力向前,面对着敌人的疯狂扫射,红军战士毫不畏惧,在枪林弹雨中奋力前进。桥下,那湍急的河水丝毫没有减慢红军战士坚定的步伐,他们手挽手,一齐前进,握着铁索的双手鲜血直涌,他们不知;飞来的子弹打穿了他们的肩膀,他们不觉;身边的战士一个个落入汹涌的河水中,他们不畏。他们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不松手,不松手......因为他们知道,松手就意味着失败,意味着更多战士的死亡,十几个战士在铁索上搭成了一座生命之桥......大河,雪山,每一个困难都难不倒红军,因为他们是正义的化身,永不屈服的强者。每当读起这首诗,甚者是每看到一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二万五千里,二万五千里啊。多么惊人的数字,革命的胜利,意味着许多英雄的牺牲,但他们却为新中国的未来吹响了胜利的号角,一个个光荣的名字永存在历史的长河中,随波逐流。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奋然前进,是什么让他们征服万难,是什么力量,让他们视一切困难为举手之劳,对,是团结,是勇敢,是信心,是人民的鼓励,驱使着他们,鼓励着他们。我深情的读着,更被《七律长征》感动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第三篇:读《七律.长征》有感不畏艰险

藐视困难

----------读《七律.长征》有感

读了《七律.长征》我感到无比激动。


(未完,全文共6735字,当前显示150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