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关于荆门市工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发展阶段及特点

建市之前,荆门是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农业大县,其年提供商品粮长期居于全国前列,农产品资源富集,农业比较优势明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为农业”是我们工业战线上的一条重要原则。因此,“重农轻工,为农办工”的思想观念在干部职工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由此导致新中国建立二十年后,荆门的工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在整个荆州地区(1983年前荆门属荆州地区管辖)13个县市中,荆门是一个名副其名的“农业头,工业尾”的县。回顾六十年的工业发展历程,我认为大体可分为初建、扩张、壮大、衰退、复苏、跨跃等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我市工业初建阶段,时间从1952年至1970年初。这一时期为提供农业生产工具。自1952年开始,先后创建了三个农具厂(后改名为荆门县一机、二机、三机),号称是荆门工业之母,主要产品是镰刀、锄头、铁锹以及后来生产的钢犁和脱粒机,而后围绕农业办工业又创建了一个砖瓦厂、一个棉织厂(沙洋)、两个印刷厂(荆门、沙洋)、三个肥料厂(沙化、烟化、荆门磷肥厂)、四个白酒厂(荆门、沙洋、拾桥、盐池)、五个矿产企业(仙居磺矿、麻城石膏矿、马河、洞沟、锅底坑煤矿)。这一阶段的工业特点很突出,企业不计成本,不讲报酬,全力为农业生产服务。产品由相关农资销售部门实行统购统销,没有开拓市场的概念,原燃材料由政府物资部门采购供应,资金由银行核定直拨,用电和税收实行优惠政策。企业纯属一个生产单位,只需要保质保量完成政府计划部门下达的生产任务。1957年末,工业产值从建国初期的200万元达到1000万元,1967年末,达到3900万元,1969年末,全县工业生产总值为3800万元(文革影响),仅占全县生产总值的10%,三次产业的比重为74.8:

13.8:

11.4,从这个比重中可以看出农业在我市经济中所占的份量


(未完,全文共21726字,当前显示78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