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清华大学

标签:杂谈

新任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任命仪式结束后,对记者表示,希望以后还有机会能亲自给本科生上课。他2003年开始给本科生讲授“有机电子学”课程,直到2009年出任副校长后,还坚持给本科生上这门课。他在教学方法上作了很多新尝试,如摆脱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注重传授知识形成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一位化学系大二学生说,他早就听说过邱勇校长,“听说他的课讲得很好,希望以后我也能听听他讲的课”。(《法制晚报》3月26日)

学生期待校长能给自己上课,这可以理解。社会舆论赞美邱勇担任校长后还想亲自给学生上课,在当下高校不太重视本科教学的情况下也很正常。但是,笔者想告诉清华新任校长的是,给学生上课这事儿,校长就免了吧。既然担任校长,就应该全力以赴地管好大学,还是把教学和科研任务先放一边吧。否则,校长可能当不好,课也上不好,有的课挂上校长的名,可能公务繁忙的校长就上一两次,剩下的课程都由其他老师或博士代教。你能想象,一名校长在开会时,突然说会不开了,我马上要去上课,会是怎样的场景吗。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社会对大学校长的评价,往往都不从管好一所大学的角度,而是从校长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角度进行评价。比如,一名校长如果在担任校长岗位期间,还继续从事教学,成为教学名师;或者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成为两院院士,通常会被认为校长“很牛”(时髦的说法是“男神”)。而他究竟把这所学校管得如何,却不被关注。

随着对校长岗位的认识加深,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用教学和科研来评价校长是不太妥当的。校长应该是专职校长,而不该是“兼职”。一方面,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既要管好学校,又要去做教学和科研,是很难“兼得”的,极可能顾此失彼;另一方面,鉴于校长拥有行政权,而且还可用行政权去影响教育决策和学术决策,以前“双肩挑”“身兼数职”被誉为奉献、多能,现在则被质疑为权力通吃——近年来,校长获得科技大奖、当选院士,获得的不再是喝彩,更多的是喝倒彩。

校长想继续给学生上课,这份对教学的感情是值得敬佩的。但如果要把学校的教学搞好,校长有更重要的职责,即推行学校考核、评价制度改革,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同时,所有的校领导应该带头,不再参与任何教学奖的评选,而应该把奖项给第一线的教师。大学需要的不是一个教书教得好的校长,更不是在教书岗位上成为名师的校长,而是一名把学校管理得好,能服务好师生,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形成很好校园文化、氛围的校长。否则,要校长干什么呢。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就曾说:“校长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搬搬椅子、凳子的。”

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明确校长必须走职业化、专业化的路线,因此,在校长的选任、考核、管理中,已经作出一定的转变,包括在选拔校长时,并不把候选者的教学贡献、学术能力作为首要因素,而是把其是否懂教育、懂管理视作首要因素(清华前任校长非院士出身就是很好的例子),同时要求校长能全身心投入学校管理工作。但是,对于校长的职业化,社会舆论还没有形成共识,同时也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


(未完,全文共8751字,当前显示125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