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上海交通大学

校长宿舍此楼建于1899年,位于老图书馆北面。欧式风格,二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970平方米,曾作校长及教工宿舍之用。1982年12月建教师活动中心时被拆除。

中院建成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即公元1899年)夏,初建时为三层砖木结构,西式建筑风格。供办公、师范班及中学部使用。中院位于校园中央绿地北侧,东面与教师活动中心和老图书馆相邻,西面与新上院相邻。中院是交大校园内现存最早的建筑物。图为1899年落成的中院校舍。

中院几经修缮,使用功能也历经多次变化。1999年学校对其进行了复原性大修,房屋结构由原来的砖木结构变为钢筋砼框架结构。中院由公学监院、美国人福开森亲自设计并督造。在当时中国,斥资49926.2两银元,建造一幢近5000平方米建筑,属于“大手笔”一类的“作品”。很大的中院,更是一个大的教育世界。它集教学、办公、食宿于一体,如同一个浓缩的新学教育小社会,刻写下中国人自主创办近代新式学校的典型实践。许多著名校友如吴稚晖、钮永建、白毓昆、马衡、周厚坤、邹韬奋、陆定一等都曾在此楼学习过。中院大厅南洋公学首任总理(校长)何嗣焜铜像。何嗣焜先生是南洋公学创始人盛宣怀先生办学思想的具体实施者和交通大学重要的筹建者。何嗣焜担任校长四年,开创系统的分级办学体制之先河,开创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先河,师范班开学之日也成为交通大学校庆日的来历;开创中国近代大学管理章程之先河,开创中国近代大学派遣留学生之先河,开创中国近代大学乃至中国近代体育运动史中上最早的大规模运动会之先河,使公学初具规模,为南洋公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中院三楼原作过教师、学生宿舍。如大名鼎鼎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于1901年受聘出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时,就住在中院三楼60号。他常常晚间约两、三位同学来宿舍谈话,讨论学业问题。新中院建于宣统二年(即公元1910年),是一座具有九十多年悠久历史的校园建筑,为传统砖木结构的“外廊式建筑”,“康白渡式”风格(即买办式风格)。建成后曾作为男生学生宿舍使用,建国后作为院系办公场所之用。楼高二层,建筑面积为1250平方米,口字形平面,中央留有天井。青砖墙面,红砖腰线,外围有贯通四周的走廊。该楼中西合壁,质料典雅。著名校友凌鸿勋、陆定一等曾在此楼住过。新中院2003年改作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展厅实际使用面积600平方米。一楼为"中国航运史馆",二楼为"董浩云陈列室"。小楼像小船一样静静地泊在上海交大校园里,楼前斑驳的铁锚仿佛经历过无数风雨。

上院(新上院旧址)是南洋公学时期的大学部。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即公元1900年),由美国人福开森统一筹划设计,里面包括教室、实验室、大礼堂、办公室、学生宿舍、食堂等,在当时被称为上海高校中最伟大的建筑。底层中部原有一个可容500人的礼堂,1911年12月底孙中山在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前夕莅临本校,就在这里向师生发表过重要讲演。1927年为纪念老校长唐文治将此礼堂命名为文治堂。

1954年上院拆除重建后,更名为新上院,总面积增至9746平方米。现为学校的主要教学楼之一,正面

一、二层为实验室,三层以上为教室,后部有多间阶梯形大教室和一间大型活动室。上海交大1986年校庆时,在新上院大厅内树了一尊盛宣怀半身铜像表示纪念。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上海交大校刊》和《交大通讯》上,发表几篇论述文章称盛宣怀为“教育家”。

2010年上海交大在闵行新校区室外铸造落成一尊盛宣怀全身铜像,并把盛宣怀办南洋公学的奏折全文刻在石碑上,安放在校门内侧大道边,一条校内干路取名“宣怀大道”。


(未完,全文共24018字,当前显示146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