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殡葬服务为何乱象依旧

倪光辉

“北京多家公墓已无现墓,20万一平方米买期墓”,“活在北京,葬在河北”……近年来,每逢清明节,“死不起”的新闻一再泛起。今年清明前后,关于天价骨灰盒、墓地销售捆绑服务性收费之类的报道依然不绝于耳,有些报道更是耸人听闻:“蹲点”医院抢尸源、死亡信息成财源……

各地媒体报道的殡葬乱象,经过网络传播发酵,新闻热度不断提升,引来公众和舆论的高度关注。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国家发改委、民政部于清明节前推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服务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却是“落地无声”: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知之不多,殡葬业内人士也兴趣不大,普通民众、新闻媒体反应都相当冷淡。今天本版刊登的对京津两市的相关调查,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这一点。

一边是热炒,一边是遇冷,如此鲜明的对比,让人有些困惑不解:

《指导意见》遇冷,是意见缺乏可操作性吗。业内专家认为,此次文件相比以往有很大的进步,合理区分了殡葬服务性质,将殡葬服务区分为基本服务和延伸服务。此外,还有一些具体指导,明确政策、强化监管、加大处罚力度等等。

那么,是公众对政策漠然了。屈指算来,殡葬暴利成为话题已有十来年。2007年,在万众瞩目中,《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其中要点是“明确殡仪馆为非营利性机构”、“严禁任何人炒买炒卖公墓”,因而一度被舆论寄予“殡葬暴利将终结”的厚望。

一轮又一轮的舆论风暴后,殡葬服务为何乱象依旧。无疑,殡葬业垄断、监管乏力、立法滞后、墓地资源有限、落后的殡葬观念等,都成了“死不起”的推手。那么,整治、遏制这种乱象的推手又在哪儿。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我国死亡人口每年大约有820万人。按照低标准丧葬费用计算,假如平均每人2000元丧葬费的话,那么,每年全国殡葬业的市场额最少为164亿元。如果再算上骨灰存放、墓地购买等费用,殡葬行业每年的销售总额超过2000亿元。面对众多逐利者,我们的管理却显得那样无力。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无人能够逃脱。殡葬行业,是一项涉及民生的重要服务行业,理应是公益性事业。“给生者以慰藉,使故者得安息”应是殡葬业的服务理念。但“死不起”的沉重现实,迫使人们不得不认真思考:

为什么殡葬业乱象难以扭转。为什么《指导意见》指而不导。关乎民众基本福利权的殡葬业管理如何更有成效。殡葬业改革该如何推进。这正是我们这组调查想探讨的问题。

殡葬改革怎么改

制定完善殡葬事业发展规划。各地要制定完善殡葬事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提高殡葬服务水平。要进一步优化殡葬服务内容、程序和标准,完善便民惠民的殡葬服务网络,逐步形成基本殡葬服务为主体、选择性殡葬服务为补充的服务格局。

加强公墓管理。进一步强化公墓建设经营的审批管理,从严审批经营性公墓。未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手续的,不得许可建设经营性公墓。

推行惠民殡葬政策。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原则,有条件的地区,可从重点救助对象起步,逐步扩展到向辖区所有居民提供免费基本殡葬服务,实行政府埋单。

理顺殡葬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在殡葬改革、殡葬管理、殡葬服务、殡葬价格和丧葬用品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工作职责,形成政府领导、民政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


(未完,全文共12771字,当前显示133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