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博物馆展示教育与观众的主观能动性

【摘要】

过去,博物馆的研究重点在物上,博物馆工作主要是开展藏品研究。如今,随着人们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博物馆不得不把重点从物的研究上转移到人的研究上,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馆长认为这是一个能通过艺术进行交流的时代,因为人们意识到艺术可以寻根。因此,博物馆的工作并不仅仅是办展览实现教育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人,让参观者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与艺术进行交流。而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外界对大脑有所刺激。外界的这种刺激就是我们在办展览时所需要设置的环境,营造出的氛围,一切可以刺激观众大脑、感染观众情绪的环节设置。最大限度地发挥观众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展览追寻文物背后的人和事,追随祖先的足迹去重现当时的生活场景与生活状态。这种刺激大脑、展开碎片式记忆的模式,不仅能够使观众学到知识,也能提升观众的精神层次,让每个人都能真正做到与艺术品进行交流。

【关键词】

展示教育观众主观能动性

一、展示教育现状

时下,博物馆展示教育多数以物为核心,忽视了人的需求,采用说教的形式进行知识的灌输。这种灌输形式,忽视了观众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观众的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难以刺激参观者的大脑。站在研究物的角度上办展览,过于专业化的展览形式和语言,普通观众无法搜索到大脑里面可用的知识,进行梳理、整合,达到学习、欣赏的目的。过于冗长的展现,使观众易于疲惫,大脑负荷过重,难以集中精力完成参观。展览中过度使用辅助展品特别是多媒体设备,会大大降低观众思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难以达到教育的预期目标。同时,展示教育只停留在上门参观的群众身上,没有考虑到未上门参观的潜在参观者,这也是展示教育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展览信息过于专业化,使观众难以理解

一件再好的文物、艺术品,在属于自己的环境中是一件活的艺术品、沾染生活气息的物品。而离开了自己所属的环境,它所包含的所有信息都将从它身上剥离,除了器物本身的信息。同时也迫使观众把它当作一件孤立的藏品来看待。用这种新的概念去分析和描述它,需要崭新的态度、不同的专门知识和特殊的词汇。我们大多数博物馆藏品就是这个状态。这些专门的知识和专业的语言,与观众的认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观众的认知水平只停留在日常生活的交流方式与思维习惯中,无法立即适应专业术语。观众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阅读物为新闻报纸,新闻报纸上的语言比较平实、简单,醒目的标题简练地概括了全文的内容。这种不匹配的交流方式,无法使观众感到人与物之间的那种亲切感。因此,语言的形式一定要符合大众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观众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思考与学习。

2.展览的规模大而冗长,易使观众疲乏

现在的博物馆规模都不算小,是经过科学的规划与分区。展览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陈列方式多样。但陈列形式一多,有很多辅助展品占地占空间,大大拉长了展线。一些大馆,展厅比较多,没完没了的展览使得观众疲于奔命,无论是在脑力还是体力上都难以应付。

3.多媒体的大量使用弱化了展品的地位,影响观众的能动性

如今大量的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展品应用到博物馆的展览中,起到丰富展厅、烘托展品的作用。视频类的多媒体功能主要是以介绍为主,介绍相应的展品,或者展示传统的技艺,生动形象。比起呆板的文物,多媒体更显得生动活泼,易于接受。观众能从多媒体上学习文物背后的知识,这也是多媒体能广泛被接受的原因。但如果大量使用多媒体,就会大大弱化展品。并且多媒体的形式还是以说教为主,介绍展品或者演示技艺,缺少互动,影响观众的能动性。

4.未参观过博物馆的潜在观众容易被遗忘


(未完,全文共15243字,当前显示147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