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华为的巨变转向开放

这在以前的华为是难以想象的。过去的华为从来就不是一个很好的采访对象,记者们遇到的往往是下面的场景:给华为发去了采访提纲,却长时间得不到任何答复;有的记者到了华为深圳总部仍然不得其门而入,只好打车在坂田转一圈了事。

就连华为内部员工都还没有适应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华为企业业务总裁徐文伟开通微博之后,一位华为员工在网上询问是否是他本人并得到确认之后,却仍然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出路在于开放

隐藏在这些表面现象背后的是华为公司战略和组织结构的重大变革,一个崭新的华为或许呼之欲出。分析这些变革之前,我们有必要看看华为的现状。去年,华为实现28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成为全球第二大通信设备商;如果对照201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华为也许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

但是,已经具备了大象般庞大身躯的华为,却发现自己的步履越来越沉重。究其原因,华为已经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几大矛盾。

首先是业务拓展和市场饱和的矛盾。这几年来,华为在电信运营商市场可谓势如破竹,拿下了全球前50家运营商中的45家,在中国仍然保持着遥遥领先的地位,在欧洲市场也占据了领先位置,唯一的缺憾就是还没有在美国市场取得较大突破。但这几年来全球电信设备市场基本上停滞不前,已经拿到了20%市场份额的华为要想更进一步,已经非常困难。

其次,老套路已经不能够适应新业务的要求。为了保持增长,实现超越爱立信和思科的目标,华为已经启动了相关多元化,将企业业务和终端业务放到了与运营商业务同等重要的位置,并任命徐文伟和万飚两员“悍将”分别担任两大新业务部门的负责人。但是,这两大新业务的模式与华为原来的业务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在运营商市场华为采用的是直销模式,可以为部分大客户定制产品。而在企业业务市场,华为面对的是数以千万计的客户,只可能提供标准化的产品,而且必须通过渠道来销售。对于另一大新业务终端,华为过去一直采用转售模式,通过运营商来完成销售,因此忽视了最终消费者的真正需求。而苹果等终端厂商则恰恰相反,他们首先从最终消费者的需求和体验入手,通过创新性的产品如iphone来引导运营商,从而掌握更多的话语权,获得更高的利润率。

最后就是日渐膨胀的组织和日益低下的效率的矛盾。在过去,华为一直以强大的执行力而著称。但是,随着员工数量突破了10万人,组织结构日益复杂之后,华为的运作效率变得越来越低;而且,人浮于事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中层干部决策能力低下,对于一线的响应越来越不及时,以至于华为总裁任正非不得不出面号召“让一线呼唤炮火”。


(未完,全文共16041字,当前显示104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