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走进上海老校园(四) 上海交通大学

第一篇:走进上海老校园

(四)上海交通大学走进上海老校园

(四)上海交通大学

走进上海老校园

(四)上海交通大学

在走访完中山公园后面的华东政法学院后,紧接着就来到了位于徐家汇附近华山路上的中国著名高等学府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探访上海老校园里的优秀历史老建筑。

学校大门建于1935年6月,建成后沿用至今。1985年进行过大修。校门的基座及墙裙采用古朴石材,砌以清水砖墙,并用白石灰勾缝。校门拥有传统中式建筑的梁、枋、斗拱等部件,屋顶饰以彩画,校门外有校门桥,初建时为木桥,1926年校庆30周年时,1927届校友捐资将其改建为钢筋水泥桥。后因华山路扩建,河渠被填平,但校门桥的栏杆和灯柱至今保留,栏杆上仍镌刻“校门桥”三字。

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顶尖学府之一,前身是盛宣怀于1896年(光绪22年)创立的南洋公学,设立了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四院。与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大学。经过百余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为国内外所瞩目,综合实力名列前茅。特别是工学、商学、医学。上海交大也是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和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母校。

走进校门,首先看到是学校办学初期留存下来的一些石质的物件,南洋公学界碑和石碾。

界碑为花岗岩质,长190厘米、宽33厘米、厚14厘米,上书“南洋公学”四字,为建校时所埋下。石碾亦为花岗岩质,直径76厘米,长126厘米,重约2-3吨,一侧有“南洋公学工程备用”字样,为建校时平整地面所用。这是学校老图书馆的背面,

老图书馆于1918年2月20日开工,1919年10月10日建成,总耗资8万多元。建成以来,这座建筑先后迎来了成千上万的学子。它也作为上海图书馆界高雅文化象征的标志性建筑,出现在许多电影电视和摄影作品之中。大楼共三层,设有杂志阅览室、普通阅览室、研究室、自修室和陈列室等。楼内有前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的校史馆馆名。站在三楼的小阳台上,能俯瞰大学校园里大草坪。可惜。因是星期天,校史馆不开放。

该楼为三层楼洋房,既有代表着西方古典主义的罗写科林斯柱式(corinth)风格的表现,也有巴洛克建筑的细部雕刻、山花及对比色彩的运用。

新中院建于宣统二年(即公元1910年),是一座具有九十多年悠久历史的校园建筑。传统砖木结构的“外廊式建筑”,“康白渡式”风格即买办式风格)。建成后曾作为男生学生宿舍使用,建国后作为院系办公场所之用,

此楼楼高二层,建筑面积为1250平方米,口字形平面,中央留有天井。青砖墙面,红砖腰线,外围有贯通四周的走廊。该楼中西合壁,质料典雅。著名校友凌鸿勋、陆定一等曾在此楼住过。2003年改作董浩云航运博物馆。

中院建成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即公元1899年)夏,初建时为三层砖木结构,西式建筑风格。供办公、师范班及中学部使用。中院位于校园中央绿地北侧,东面与教师活动中心和老图书馆相邻,西面与新上院相邻。中院几经修缮,使用功能也历经多次变化。1999年学校对其进行了复原性大修,房屋结构由原来的砖木结构变为钢筋砼框架结构。中院是交大校园内现存最早的建筑物。

上院是学校大草坪北侧的一栋教学楼,建于1954年。原为上院所在地,由于1953年上院年久失修,屋架墙壁倾斜严重且保险公司不再续保,学校遂报教育部拆除并在原址修建新上院。


(未完,全文共18683字,当前显示139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